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壮族艺术文化教育实践之壮剧在语文课堂上大放异彩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16663
丘媛

  摘要: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艺术文化中的壮剧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也拥有独特的魅力与生命力。壮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除了平时的耳濡目染外,更需要教育的支持,所以学校甚至是语文课堂就成为传播和发扬壮族艺术文化的重要场所。极具壮族特色的壮剧至今仍凸显极强的生命力,作为一名民族学校的语文教师在传承和发扬壮族文化艺术上也拥有独特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壮族艺术文化;传承和发扬;语文课堂;壮剧? 责任和使命

  民族艺术文化是我国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所衍生出来的壮族艺术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壮族地区歌多人美,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剧。壮剧源自于师公戏,原始娱神的民族宗教歌舞,后来,这种“师”的歌舞程式发展成“师公戏”,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较大的地方剧种。“歌圩”是定期的各地圩日,远近几十里的青年男女都盛装汇集于此,对唱山歌,以表达爱情,进行社交活动。歌圩上人山人海,异常热闹。经过多年的融化整合,壮剧已形成新的音乐风格,既雄壮又轻柔,既具有戏曲唱腔的特点,又具民歌风韵的独特艺术风格。

  一、当前壮族艺术文化的现状和原因

  壮族艺术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西瓯、骆越。无论是从语言、服饰、乐器、戏曲还是风俗习惯都具有其独特性和丰富的历史价值。壮剧是壮族民间文化、音乐、舞蹈、技艺的综合性艺术,2006年壮剧被国务院列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壮剧继承人张琴音、闭克坚被文化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主流文化的娱乐方式、审美风格的转变都极大的冲淡了壮族艺术文化的色彩。我们作为民族学校,在2017年“三月三”壮族民族艺术文化节中举行民族知识大竞赛,可以得知现在的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服饰、乐器、戏曲和节日的传统习俗的了解都不够多。

  二、壮族族艺术文化——壮剧融入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首先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壮族艺术文化——壮剧的认知

  青少年学生一代追求时尚,视壮剧为土俗,欣赏和传承壮族艺术文化的热情锐减,所以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电脑游戏比参与民俗活动更感兴趣,放假比了解节日的特色更感兴趣。宁愿拍一个抖音视屏或快手视频也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所以现在每每有壮剧的表演,不仅表演的是老一辈的人,连下面坐着观看的也只是稀稀疏疏的老年人。青少年学生表示壮剧的这种表演形式过于老套,唱腔不好听,服饰的打扮不够时尚,语言有时候还听不懂,所以除了陪家人在赶圩日看看外,是听不下去的,更不用说愿意去继承了。随着壮剧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不少地方的壮剧传承出现断层。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特色壮族文化资源

  我们学校坐落于北山里,作为一所民族学校,本身占据了壮族艺术文化地域资源的优势,通过多年历史文化的发展和沉淀都彰显出了博大精深的壮族特色文化。现在在教材的编写上都出现了重视民族文化的趋向。在我们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统编教材的第一单元就是一个以“民风民俗”的单元,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的民风民俗,有助于学生体会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比如鲁迅先生的《社戏》写了作者成年后看戏的经历。期中文中有描述“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那么在课程的设计中,这个就可以作为一个渗入壮族艺术文化——壮剧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相对比鲁迅先生看到的绍兴戏,我会在课堂上设计:广西北路壮剧以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正调、平调、卜牙调、毛茶调、骂板、恨板、哭调、哀调等。广西南路的壮剧以清胡、厚胡、小三弦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平板、叹调、菜花、喜调、快喜调、哭调、寒调、诗调等。南路壮剧在行腔时,还采用“一人唱众人喝”的帮腔模式,演员在听你说那个演唱,乐队在后台助唱。我还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壮剧的舞台,乐器和当年歌圩时壮族人民唱壮剧时人山人海异常热闹的场面。

  三、现当代传承和发扬壮族艺术文化取得的成就

  作为一名当地的民族学校的语文教师,依托着当地的地势资源优势,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自己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关于壮剧的民族艺术文化知识。当然紧靠一师之力是不够的,更要靠一校、一地、一省、一国的力量去维护壮族艺术文化这座宝藏。

  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三月三将广西壮族及壮族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将少数民族群众多年来的心愿以法规的形式作出规定,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和平、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三月三这一天,广西壮族人民都会组织大规模的壮剧演出活动,相信国家对壮族民族文化的肯定,给与了壮剧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贵港市也非常重视继承与发扬壮族艺术文化,在多处建立了“荷城大舞台”周周演,给与了当地群众更多的表演机会,也给与了民族了解壮剧的舞台,让更多的人去接触、了解,和参与到其中来,使壮剧得以继承和发扬。

  当地政府还让这种壮剧民族艺术文化下乡、下校去宣扬,传播。学校也定期舉行一些民族艺术文化活动,唱山歌、抛绣球、跳竹竿舞等,让全校的的学生都参与到期中来,打造校园民族文化品牌,自觉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传承民族文化。

  通过在自觉的语文课堂中渗透壮剧甚至壮族艺术文化的知识,大力发展民族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使语文课堂大放异彩。通过在课堂中开展民族艺术文化教育,使学生从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壮族艺术文化的珍贵和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继承壮族艺术文化,并能使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

  [2]《广西民族传统文化概观》于益中主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