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商务活动,主人在川味饭店请客。不过,他很挑剔,认为那里的川菜不够正宗,对服务也不满意。他像个考官,不时提意见,弄得餐厅服务生很紧张,小心翼翼地应答,唯恐得罪了这位神仙。席间,主人问在座的人:“你们说说,这黄辣丁儿少了什么作料?”有人说了几种答案,都被他否定了。最后,他自己揭开谜底:“缺黑花椒和仔姜!”众人一哄声地夸他“对川菜在行”,他很得意。也许是因为受到了鼓舞,对接下来的每道菜,他一一进行点评。
饭后,大家作鸟兽散。身边有人嘀咕:“这人怎么这样儿?整个一事儿妈!”被我听到了,不得不说他:“怎么说话呢?”不过,我也有同感,觉得主人过分挑剔。不就是吃顿饭吗?没必要太较真儿。像他这样有点儿身份的人,应该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吃饭时,大家聊聊厨艺,点评一下菜品,不仅可以活跃饭桌上的气氛,说不定还能使大家长点儿知识,本来是挺好的事。问题是那位老兄,说话的口气不像闲聊,倒像是故意挑刺儿,弄得大家有些尴尬。
作为上帝,消费者有批评饭店的权利,却不能不在乎自己的脸面。满桌子的菜品,如果真的像主人说的那么糟糕,说明他们没有选好饭店,或者是点菜的人对那里不熟悉,菜品安排上存在着问题。如此请客,是不是有对客人“招待不周”的嫌疑?
不过,对吃饭很讲究的人不是现在才有的,自古就有这样的“事儿妈”。孔子就讲过:“割不正,不食。”(《论语·乡党》)对于这句话,学者们争论不休。有人说,孔子说的是不吃腐肉;有人说,这句话表明孔子很古怪,即不把肉切割得方方正正的,他就不吃;有人说,这句话说的是饮食伦理规范,即来路不明的肉是吃不得的;有人说,孔子心存悲悯,只吃那些没有被他看见宰杀动物过程的肉;还有人说,孔子爱护动物,不吃因屠杀而受惊的动物的肉。
以上各种说法,都曾引经据典。究竟解释得对还是不对,我也说不清楚。曾经看到过“牛肉说明书”,里面有牛肉分割图,标注着牛身上每个部位肉的名称。据说,不同部位的肉,营养成分是有区别的。于是想,孔子说“割不正,不食”,是不是因为他对肉食很有研究?如果是这样,他倒未必真的在乎肉块儿切得是不是方正,而是很在意肉是什么部位的。比如今天,有人不吃动物某个部位的肉,主要是因为饮食习惯,或者是出自对食物某种特殊的理解。
也许,春秋时期的“小资”们吃肉都很讲究,那时已经有了动物肉类分割的习惯。不然,孔子为什么说那种“事儿妈”的话呢?
实际上,孔子说“割不正,不食”这句话的前后,还说了很多关于饮食的话,看上去有些过分讲究: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食壹而食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虽然,春秋时期离我们非常遥远,但绝非茹毛饮血的时代,圣人对饮食是非常讲究的。我们心中的古人,也许与当时的真实状态存在着差别。时至今日,我们生活中的有些方面,可能還没有达到古代的水平。孔子关于饮食的观点,有些和现在的养生观点一致,有些则让人莫名其妙。圣人的饮食观点,不一定都是符合科学的。笼统地斥之为事儿妈,可能简单化了。这样看来,对有人在饭桌上挑刺儿,有时心存反感,说不定真理在事儿妈一边。
摘自《新一代》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