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石;文人;永恒;无用
宋代的思想是重文轻武,宋代的文人非常喜欢赏石文化。
苏轼有一块天下名石号称“小有洞天”石。传闻他给这块石头做了一个香木底座,然后藏一香炉在底座里面,每逢焚香,烟从太湖石中神秘地飘飘然,欲仙气来回萦绕在石间,产生烟雾萦绕的仙境。
第一章石头的形象在绘画中的应用
石头的形象在画面上主要是以怪石为主。在宋代绘画中,单独以一块石头为画的作品非常罕见而有特别的意义。《祥龙石图》被认定为宋徽宗的真迹,整个画面都由墨色组成。画面右边是一块巨大的太湖石,造型十分怪异,上面布满了许多小的坑洼,孔穴居多。石头的形状偏瘦挺拔,有着太湖石“瘦、漏、皱、透、丑。”的神韵。太湖石绘画得非常细腻,层层渲染,怪石的状态被展示得活灵活现,左侧是赵佶的瘦金体书法,书画合一。
苏轼是赏石文化的重要推动者,他的流传作品大多以顽石有关。《枯木怪石图》是他重要且著名的作品。该画也是以墨色为主要的绘画语言,画面的正中央画着一块巨大的怪石,怪石右旁则是枯木一株,枯木造型干劲有力。该怪石轮廓以尖锐锋利为主,方圆相结合,又怪又丑,石心的用笔却是盘旋着,笔触的快速旋转造成了画面的流动感和运动感,凸显出了怪石顽强又独特的生命力。木与怪石的巧妙结合,枯木是活的,有生命的,却是枯的,证明生命即将老去;而石头却是无生命特征,无鲜活的样态。正所谓其无生。故而无死,是一个真正的“不生不死”者。将两者放在同一个画面上作为主题,即是即将老去的生命和永恒的定格在一起,从而展示出生命的脆弱及大自然的伟大,品味出生命的超凡意义。
第二章 文人影响下的石头审美
文人赏石的十二字诀“瘦漏透皱,清丑顽拙,苍雄秀深”。顾名思义,丰满的、圆润的、所谓的“美”的石头是不得文人心的。为什么文人会喜欢收藏丑的石头呢?又为什么喜欢多以丑石入画呢?
在中国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画面都配有丑石。正如东坡居士作的枯树配丑石。石头是丑陋的,不太符合一般人的审美标准,包括当时的西方传教士第一次接触中国的假山的时候,觉得非常费解,这样丑陋而又没有生命力的石头居然能成为画画的对象。如果西方画石头,肯定不是这样的,他们喜画雕塑的神,他们认为用泥土或者石头塑造出来的“神”就赋予它们的生命,认为这才是美的,这才是该入画的。
产生如此分歧归根到底要从哲学谈起,中西方哲学中美丑的观念大相径庭。朱良志所著的《顽石的风流》里面说过,“在西方传统美学中,丑作为美的反面而存在,美的研究一般将丑排除在外。而在中国美学中,丑不是美的负面概念,而是与美相对存在而决定美是否真实的概念。”
因为有了美的东西,所有相对来说就有了丑的东西。美和丑是相对而言。正是这样的哲学影响下,丑石纷纷搬上了画面的舞台,郑燮曾道:“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物极必反,丑石反成妍,反而是对自然世界更高的精神追求,品味出自然的魅力。
文人赏石更追求的是自然的、未经加工的石头。在他们眼里丑石却有着大自然最原始的纯真和动人之处。固然,美应该是纯自然的,所以产生了两种对立面的艺术创作,一是顺应自然的;一是充满人为气息的,匠气的。文人好石,则是未经雕琢的、丑陋的石头来展示出自然生命力独特的魅力,释放出中国哲学不一样的地方,更是这样,奇怪的石头则是吉祥的,美的,以丑见美。
第三章 绘画中石头形象折射出来的审美
文人非常热爱石头,把石头当做自己的好朋友,甚至是当做生命的象征,用来抚慰自己的心灵,观察最原始的生命状态,观察从来没有被驯服过的灵魂的内心世界。
石者,永恒之物也;人者,须臾之旅也;石头是无生命的,正因为无生命所以它既不会衰老也不会死去,是一个真正的“不生不死”者;而人是有生命状态的,无论是谁也会走到生命的尽头。把两者安排在同一个画面上具有非常独特的审美意义,将永恒的“生命”和脆弱的生命定格在了一起,凸显出人的生命的脆弱,文人欣赏石头正是看中这不随着年月逝去的、“无生”的特征及状态。
文人爱石也因为爱它的“无用”。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庄子认为,每个人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是好的,却没有考虑到,有用的东西往往会走向生命的尽头与灭亡。大自然有很多东西,大概可以分为有用和无用两种,为什么会说有用的东西会走向生命的尽头呢?树木有用,所以会被砍伐用来造纸、家具等,所以树木面临着可能会消失的尴尬。而顽石正是他的无用,才能够流芳百世,展示出无与伦比的“活”的生命力。
庄子曾说过一个“散木”的故事,传闻有一个石匠带着他的爱徒去森林寻找木材,当经过一棵非常巨大的栎树的时候,非常魁梧,粗到上百个大汉都抱不动,身边的人都在围着这棵巨大的树拜神,吸引了徒弟的注意,可是师傅头也不回就往前走了,徒弟非常郁闷。匆忙的赶到了师傅的身旁质问道:“如此大树,请问师傅究竟怎么头也不回就往前走呢?”师傅说道:“这是一棵散木,用来做舟的话很容易就沉了,用来做棺材则易容易腐烂,用来做门窗则容易被虫蛀。这是不材之木!”正因为栎树的无用之用,方能相拥终年。
结语:终上言之,石头在文人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元素,无论是在案台上,还是在画面上,都有着一个非常独特的语言,石头的形象在绘画中的应用非常多,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中国构成元素。然而石頭在文人的影响下的审美变得非常趣味,颇具文人气息。绘画中石头形象折射出来的审美,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后世人深刻思考的。一拳顽石,照出了我们未被驯服的世界的另一面,照出我们最初始的状态,没有任何尘世间的污染。
作者简介:
邓炜建(1995.01—),男,汉族,籍贯:广东肇庆,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研究方向:花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