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话剧《孔子》化妆造型艺术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15525
靳如佳

  自工作以来,第一次从拿到剧本到创作加工,到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我都全程参加的便是话剧《孔子》了。由于在《孔子》剧组中担任了场记一角,让我对剧中角色理解的更深入,对如何进行人物造型设计思考了更多。通过老师的教导与指引,让我明白了每个角色造型的设计依据和思路,使我学到了角色造型设计的基本方法,对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一、戏剧化妆造型的重要性

  话剧演出要依靠演员和舞美各部门配合才能呈现在观众面前。而表演情节的推动只有依靠人物来进行,在舞台上,人物的表演效果与化妆造型的关系密不可分的。舞台戏剧化妆是运用造型艺术手段直接塑造剧中人物形象,可以帮助演员塑造准确、生动感人的角色。运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能提供给观众许多细节的暗示,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和情节变化。

  二、如何创作人物形象

  拿到剧本之后,首先是要熟读剧本,明确剧本的题材与内容,了解作者对于角色的刻画。话剧《孔子》是一部“人本主义”正剧,塑造的是一位古代先贤,一位精神领袖,一位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匠。孔子是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一位伟人,他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源,这部剧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次触碰,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怀着对文化的敬畏,尊重历史的事实。这部剧同时又具有先锋色彩,在创作时要考虑到融入合理的现代感。

  要与导演沟通,充分理解导演意图,在导演艺术风格内进行创作。通过多次交流探讨,《孔子》中角色造型要符合时代特征,也要在特殊情境中加入强烈的现代信号,配合演员角色功能变化进行处理。了解时代特点,对人物造型做整体把握。剧中情节发生于春秋时期,从春秋时期起,权力开始分散在诸侯手里,家奴压制大夫,大夫压制诸侯。孔子生在乱世,礼乐崩乱,而鲁国为周后,孔子最敬周公旦,在鲁国开始提倡复周礼。孔子为鲁国人士,剧中出现了鲁国、齐国、楚国三国人物,应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人物造型的区别。依据人物身份进行角色造型的设计。如鲁国国君、齐国国君头发要束起,发髻梳高以便佩戴王冠;武将杨虎则需要低一些的发髻以便带头盔;文将面部干净、少须,武将多粗犷、可带胡须,宦官无胡须;孔子在就任司职吏时与就任大司寇时所带的冠也是有区别的。分析人物特点,让观众从造型上就能得到人物性格的信息。“性格是人物的第二张面孔”。通过生动、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可以将角色的心里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如孔子推崇周礼,倡导仁义礼智信,胸怀天下,不屈权贵,睿智豁达,善为人师。因此在塑造孔子的形象时,其眉锋而不利,飞扬而不跋扈,眼形正而不邪。孔子喜爱文牍,少干农活却常外出游历,因此面色不能过深也不可苍白;胡须长而飘逸,加上拢须的动作便颇有些仙风道骨的意味。季平子身居上位,执政专权,他为人跋扈,有政治才能却不专礼,因此在塑造季平子造型时面目张扬,眉毛飞挑,眼部轮廓上扬,充分塑造出了一个野心勃勃氣焰嚣张之人。

  在创作时,要使人物造型符合其年龄阶段。孔子“四十而不惑”这场,季平子的年龄并无历史可依据,但从台词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应该比孔子年长,并且长期处理繁重的国事,面部应该呈老态,因此在演员面部加深鼻唇沟、眼袋、额头皱纹和面颊内陷感来增加其年龄感。而孔子“七十而从心”之时,季康子为季平子之孙,尚且年轻,需减弱演员面部皱纹,提亮面部凹陷使面部显得饱和,从而达到减龄的效果。

  考虑到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所处的时期和外界环境也会有变化。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会对这个人的气质性格产生影响,也会在其外貌上有所展现。例如孔子携弟子演绎八佾舞时,鲁昭公虽被季平子霸权,但尚在鲁国宫中,衣食住行有人伺候,形象应该是十分讲究的,头戴华丽的朝冠;而流落到齐国之时,不再有一国之主的气势,头上的朝冠也换成了简陋的木簪,尽显潦倒之势。切合不同情境,满足特殊的功能需要。《孔子》在主线剧情的推进之余,还加入了表现特殊场面的模糊角色的场次,和跳出剧情的第三视角评论的场景。例如孔子在暴雨中挣扎,为表现和解释他受到的多方压力和内心的郁结,六名演员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对孔子的压迫,并通过语言来描述鲁国混乱颓唐的政治现状。这时这六名演员便不再有明确的身份定位,只是用来表达情感和境遇的工具,因此应导演要求设计出分别代表“喜怒哀惧”的四种面具,来完成他们的“功能”。场与场之间会出现对孔子每阶段的总结和评价,这时也需要演员带上假面来完成演绎,用没有身份的第三视角向观众传达信息。这也是在《孔子》正剧的风格中加入了富有现代主义仪式感的元素。

  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演员自身形象和演员面部习惯动作。在选定角色演员时,一方面是看表演能力,另一方式看演员本身形象是否贴合角色。当演员与角色设定之间有差距时,就需要运用化妆造型手段改变演员面部形象,使演员尽量接近角色的设定。也要合理的利用演员本身的形象特点,例如如果演员本身有胡子,就可以考虑他所饰演的角色是否可以保留胡子,是否需要修饰胡形来完善角色。如果演员自身头发浓密,在进行古装造型时就可以考虑假发与真发的结合,例如子贡佩戴半头套,将自己的刘海与披发半头套结合,塑造出风度翩翩、卓尔不群的形象。

  服装风格、色彩相互统一。化妆和服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化妆与服装的结合创作出人物角色的整体造型。在风格上,化妆要与服装相统一,服装符合时代和地域特征,化妆也要在基本风格上与之呼应。演员面部妆容的色彩和头戴饰品的色彩要参考服装的整体色系。例如孔子身着银灰色系服装时,头上发髻捆扎的布块也选择了银灰色;孔子身着白色飘逸纱衣时,发髻上换上了长长的发带,飘在身后。

  形式美是艺术美的主要特色,艺术作品呈现并传递给观众情感,不仅依靠演出的内容,也要依靠演出的形式。在实际演出中,话剧《孔子》打破了以往的AB制,开创“全阵容艺术家版”和“青年先锋艺术家版”两版阵容。“全阵容艺术家版”属于历史正剧中加入了些现代元素,整体造型风格以尊重历史为前提。而“青年先锋艺术家版”,导演在话剧创作中,采用了现代主义风格的新形式。因此角色造型并未遵循历史,而是以充满个性的现代的造型,再结合人物角色的特点,重新创作的人物形象。同于现代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让观众联想到现代生活情境,将情节内容带入自己的生活,从而受到教育与启发。

  三、演出实践中的再创作

  在充分完成人物造型设计,并体现在演员身上后,就迎来了舞台的检验。舞台人物造型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灯光的作用,舞台上的环境和气氛是由灯光和布景创作的,角色站在舞台上,化妆造型的效果会受到灯光布景的影响。在灯光下演出,如果妆面较淡,面色没有加深,演员看上去就会显得苍白、不健康。舞台灯光会使演员脸上有明暗层次,使人看起来五官模糊面部平板。因此,要通过化妆,协调演员面部的立体感。在“实战”演出时,我负责子路、禾兔和齐国大臣的化妆。通过彩排时在观众席多次观看、检查,发现饰演子路的演员极易出汗,汗量很大,头套容易松动,面部妆容也会很快褪掉,且油彩画的面部结构颜色过浅,在舞台灯光下没有达到明显的效果。因此,通过与演员、老师的沟通,对化妆手法进行了改进。在演出过程中,加强了头套粘贴的强度;增加了定妆粉的用量,并且上台前和穿场时多次定妆压粉;依据观看彩排的感受,适当加深油彩的颜色,使面部结构在灯光下能到达理想水平。

  做好舞台人物造型设计,必然是经过由观察到思考,学习到思考,实践再到思考的过程。作为化妆师,需要过硬的造型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有观察和感受的能力,思考与理解的能力,想象的能力和能将想象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艺术造型能力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不断的学习新的技术和理念,大量观看优秀的艺术作品,长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才能保持自己在进步。

  身为一名化妆师,所追求的艺术目标就是能够完美的塑造人物形象,让更多剧中人物栩栩如生,不断丰实舞台艺术。因此我之后要走的路会漫长而精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