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中通变理论是其重要观点之一。追溯《周易·系辞》中对于“通变”的理解,“通”为相通,“变”为变革,在“通”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而“变”,正如本文所要阐述的关于文学创作的继承和革新问题。
关键词:文心雕龙;通变;继承革新
《通变》里说:“通变则久”,“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即“通变”是说文学创作的继承和革新的问题。
本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规;文辞的气势力量,要有变通才能不断流传下去,这就说明变化是无穷的。所以既然名称和创作规格是有一定,所以体裁上一定要借鉴过去的作品;变化是无穷的 ,所以变化一定要参考当代的新作。其次刘勰还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来类比文辞要善于变化的道理,如“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其中“绠短”出自《庄子》“绠短者,不可以吸深”意思为如果水桶的绳子短,就会因打不到水而口渴。
第二部分通过讲历代文章的演变和世人学习文章的方法来阐明“还宗经诰”的道理。何以宗经?刘勰在《宗经》里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刘勰研究了黄帝、唐、虞、夏、商、周、汉、魏、晋九个朝代的文学发展,认为它们在表达情志上都合乎创作发展的法则。一代文辞效仿一代,得出“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澹,”的结论,认为九个朝代的文学演变是从淳厚质朴转向典雅华丽,这是向上的发展;再转向夸张富艳,转向浮浅绮丽,转向诡诞新奇,就在走下坡路了,这是为什呢?争着模仿近代的忽略借鉴古代的,是造成文风暗淡文气衰落的原因。而世人学习文章又都“多略汉篇,师范宋集”使得虽然近代和古代的文章都看,但却是接近近代浮浅诡诞的作品而疏远古代华丽典雅的作品。到这里刘勰又通过“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的现象和引用恒君山“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刘扬言辞,常辄有得”的话来论证“矫讹翻浅,还宗经诰”的道理,这样在质朴和文采之间斟酌尽善,在高雅和通俗中安排妥帖,就可以做到会通和变革。
第三部分是紧接上面主张“还宗经诰”的道理来论述通变的方法。关于声音形貌的描写在汉朝初年的辞赋里面已经达到了极点,从此便“循环相因,虽轩翥出辙,终入笼内,”其中“终入笼内”与《宗经篇》“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句同旨。其次刘勰举出枚乘、司马相如、马融、杨雄、张衡五家作品沿袭古代的情形,得出“广寓极状,五家如一”的结论,进而说明了通变的方法:必须错综变化,有继承才有革新,才是变通的方法。
第四部分是阐明通变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在规划文章的总纲时要着重于大的方面,在这之下又分为两步,首先要“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要广博地浏览和精细地研读,抓住大纲加以吸收,其次“拓衢路,置关键,”开拓创作道路,掌握关键,这就好比拉着长长的马缰绳驾着马跑远路,要态度从容。在创作过程中还要“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童庆炳先生认为,“凭情以会通”意在强调作家对于古代的作品不要照搬照抄,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古典作品中的情感进行交流对话,在情感交流对话中加以借鉴。“负氣以适变”,是指作家在求新变时,也要有规定,即要负载着旺盛的气脉和独特的个性求新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学创作不仅要继承已有的体式,还要融合自己独特的气质去进行创造革新。关于“负气以适变”,张立斋先生也按:“情气一体,而动静有别,静以会通,动以通变也”作解释。这样创作会“采如宛虹之奋鬐,光若长离之振翼,乃颖脱之文矣。”其中“宛虹”出自张衡《西京赋》:“瞰宛虹之长鬐”,“长离”出自张衡《思玄赋》:“前长离使拂羽兮”,“颖脱”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外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这里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卓越作品的特征,但是若“若乃龌龊于偏解,矜激乎一致,此庭间之回骤,岂万里之逸步哉!”所以我们创作“若乃龌龊于偏解,矜激乎一致,此庭间之回骤,岂万里之逸步哉!”其中“一致”张立斋先生按:《易·繁辞》上:“借物致用。”疏:“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此言一致者,犹一得也,得即招致也。
最后刘勰在赞中说到:“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文章的创造规律是运转不停,日日都有新的文学成就。适应变化创新才能持久,善于继承规律创作才不贫乏。适应时代要求必须果断,抓住时机不要胆怯。面向当今努力创新动人的作品,参考古代确定创作的法则。总的来说,这个新不光是继承,是要变。从九代的咏歌说,要将就“变乎骚”。楚骚不是“矩式周人”,不是继承,而是新变,不光在内容上变,在语言上也变,在比兴手法上也变。汉之赋颂也不光是“影写楚世”的继承,也有新变,从内容到文辞,也有变。魏之篇制,也不是“顾慕汉风”的继承,也有新变。这样从新变中去总结经验,才符合通变的 要求。也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在一定的创作法则中,在参考古代优秀作品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作出当时代优秀的作品。
纵观通变篇的基本结构,刘勰在正文里面主要讲继承,他举出楚骚“矩式周人”,汉赋“影写楚世”,“五家如一”的例子,以及阐明“轿讹翻浅,还宗经诰”的道理,都是侧重继承的。最后在赞里面强调革新,像“日新其业”、“趋时必果”、“望今制奇”是阐明革新的重要性,但重点还是放在救弊上。总的来说,我们要“通中有变,变中有通”使得创作达到“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的境界,更好的处理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7:28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87.
[3]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3.
[4]黄霖.文心雕龙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10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