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探西昌回族史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15436
狄莫阿依

  摘要:地处我国西南的西昌,自元朝以来就有回族不断迁徙定居,经过明朝和清朝时期大量的回民迁入,现如今西昌市有了两个回族乡。元朝的屯田,明朝时的实边政策,以及在不同时期前来西昌游宦的上层人物,这些都使得西昌迁入大量的回族。

  关键词:西昌;回民;迁徙;屯田;游宦

  对于中国回族的形成,大家普遍认为是,是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而后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现今我国各地基本上都有回族居住,有大规模的聚居的,也有小聚居的,但是无论聚居的规模有多大,回族一般都很少出现独户散居的情况。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除了有大量的彝族和汉族居住以外,也有回族居住,他们保持着自己传统的文化,但又与其他民族融洽的相处,在一个民族成分并不简单且自身民族人数不及其他民族的环境之下,他们以主人公的姿态生生不息,安居乐业,而这份油然的自主感,和早在这里生活的回族人民的艰苦卓绝分不开。

  据记载,自元朝便将大批从欧亚返回故里的回族人民屯驻入西南各地,元代:“凡有军屯的地方,即有蒙古族军户,也就有回族同时同地戍守。”1加之元朝在西昌等地已设有罗罗斯宣慰司,赛典赤.赡思丁的第四子苫速丁.兀默里曾任罗罗斯之下的建昌路的总管,建昌路便是今天的西昌。既然总管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那么其随从人员也应该不乏回民,所以官员游宦也应该会留下了一些回民。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苫速丁.兀默里虽为畏兀人,系今天的维吾尔族,然在当时都属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便都记载成回民,所以在西昌现今没有维吾尔族人定居。

  屯田使得在元朝有着大量的回族人进入西昌,并且生活了下来。据西昌市经久乡合营村的沙姓回民自稱是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而他的祖先就是在元朝时期从云南随着赛典赤.赡思丁到西昌来的,因为当时赛典赤.赡思丁在四川施行屯田制。现在西昌有些村的村名明显就和军屯有关系如大营、合营、砂锅营,而这些营有的是元朝形成的,有些事明朝形成的。2

  到了明朝,从陕甘、湖广、云南迁来了大量的回族穆斯林入住四川,西昌也不例外。西昌来了大量的回族穆斯林,西昌市海南乡核桃村清真寺碑文序言说:“我扶风宗族,防于明朝,原籍江南苏州人氏,由洪武年间起,祖宗指挥奉命来建,镇守青龙隘口,因创基于核桃村序列四大房,始建修清真寺。……由明及清,代产能人。”而民国《西昌县志》说回民“其来也率由陕西、甘肃或云南,至有明时,自江南来着渐多……泸山侧之清真寺,建于洪武二年,是为最古。”3“据《明史.四川土司传》载: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朝(廷)平定建昌卫指挥月鲁帖木儿叛乱,‘置建昌、苏州二军民指挥使司及会川军民千户所,调京卫及陕西兵一万五千人往戍之。”4这些不管是民间的碑文还是官方的地方志都说明了明朝时期西昌迁入大量的回族定居,并且修建了清真寺,而且在当时的西昌建设之中,不管是边防驻守还是文化建设,回族人也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直至现在的西昌,都还是能看到当时回族先民留下的一些痕迹。明朝的屯田制在元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为戍守边防和人民安居乐业有所助益,也使得西昌的回族人民得以增加。而相对的,屯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回族人得以民融入这些陌生的环境,并且安居乐业,子孙绵延,对于明廷来说屯田制是经营地方的一种方式,而对于那些随军而屯的民众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西昌这座小城由于屯民的到来,融入了很多新的文化。

  清代是回族入川的高峰期。西昌在清代已经修建了21座清真寺,这足以证明那时的西昌回族人民是很多的,而且他们对自己的信仰也是坚定不移的,丝毫没有受到周遭其他民族的影响。但由于回族起义被平息以后,人口有所减少。四川回民马荣先领导的义军与云南桂亟富、李彦清的回汉义军于1860年会师,和会理回民共同攻下会理城,又打下黎溪、盐源等地,并与四川的彝、苗、汉族联合作战,1862年会理失陷,这次起义军的士兵死于战争和逃到外地的都不少。5受此次起义造成西南回民不是被杀,就是被安插到较为贫瘠的地方,这使得回民人数急剧下降。但是在此次起义之中,谈到西昌回民的很少,都只写到了盐源和会理等地,所以笔者对西南回民起义对西昌回族人民的影响便不得而知,但是综上可以衍生出来的就是,西昌的回民人数可能也下降了,因为不管入陕还是回云贵,当时的宁远府现在的西昌都是所经之地,回族人民又有团结之至之称,所以应该是有西昌回族人民参与到了这次起义的。

  到了民国时期,西昌的回族人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三十年代,西昌有28所清真,其中20所就开办了阿文小学。而且他们对自己的信仰也毫不懈怠。“民国《西昌县志》载‘回民来则往往聚居一小区,保其纯粹之旧习,分建清真寺,高敞清洁,为礼拜讽经之所。”6西昌回族人民还发挥自己的天赋,在从商赚钱的同时造福于社会,利用房屋拆价补偿款办了粮食加工厂;兴办回族糕点厂,不仅品种繁多,而且供应地也多,为他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益处;他们积极加入政府修建公共基础设施的工作当中,自给自足的同时也造福了邻近的人。

  在战争时期,红军长征经过西昌等地,西昌等地的有些回族男子前去参军,保家卫国。

  回族人有着很优秀的经商方法,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回族人民的清真寺受到了严重的摧毁,但是在政府的帮助下,在回族人民的智慧下,不仅修建了清真寺,而且建立了一套自给自足的方法,将清真寺发展的很有声色。1982年12月四川省成立了伊斯兰教协会,在各地、州、市、县,也相继成立了伊斯兰教协会,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得到了保护和尊重。

  自元朝以来,回族人民随军戍边来到西昌,经过元、明、清,还有民国,到现在的中国民族共和国,他们的的队伍庞大过也遭受过打击,但是却一直坚忍不拔,让西昌的各族兄弟姐妹见到了如此难得的品质的同时,也为西昌带来了很多新鲜的文化。现在的西昌,有两个回族自治乡,这两个回族自治乡对于其他民族而言没有什么突兀,对于他们做礼拜过属于自己的节日,大家都觉得稀松平常。有些清真寺也成为大家所欣往的地方。西昌的街上,随处可见清真食堂,大家都很喜欢里面的食物,这就说明回族人民在西昌生活的很自得很融洽。

  回族的迁徙是全国性的,是在特殊的时代,由于特殊的执政王朝所决定的一种巩固统治的手段。元朝时期的屯田,将回族人带到了其需要戍边的地方,回族人民便在那里生活扎根;到了明朝,朝廷进一步加强的边疆管理,屯田也得以继续运用;清朝时期回民的迁徙并没有结束,然而冲突却不会永远消失,因此身处西南的回族人民受到重创;但是到了民国时期回族人民并没有放弃认真生活,最终在西昌的以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专著:

  [1]. 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期刊:

  [2]. 穆德全:《回族在西南地方史上的分布》,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1989年04期。

  [3]. 张泽洪:《四川伊斯兰教史述略》,载《宗教学研究》,1991年Z2期。

  [4].苏德宣:《川西三边县回民概况》,载《崛起》,第5卷第3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