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是贝多芬创作风格由慷慨激昂转向自由浪漫的最典型的作品,也是其晚期钢琴奏鸣曲中最杰出的一首。整个作品体现了贝多芬晚年时期所特有的创作风格以及他的精神面貌,同时该作品是贝多芬在晚期所面临的残酷现实时情感的表现和其精神上的寄托所在。这篇文章会从其创作背景开始着手,分析贝多芬钢琴曲Op.110的音乐特征,这能够使广大钢琴演奏者更好地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进行研究,并感受其音乐所具有的魅力,学习其中所包含的知识,体会该音乐中所赋有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曲; Op.110
钢琴奏鸣曲在贝多芬一生的音乐作品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贝多芬将这一音乐题材不断进行发展并将其推向了高潮,同时还增加了这一音乐题材的艺术感染力,使其成为了人类的瑰宝。通过这些钢琴奏鸣曲,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多芬所想表达的内心艺术世界以及其对于艺术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这些曲目是融合他生活的一点一滴而被创作出来的。对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体会这些作品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也成为现在学者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贝多芬奏鸣曲Op.110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于1821创作完成,同年完成的还有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1]。在创作这三首作品的时候,贝多芬已经深深被病痛所困扰,病情一直都没有好转而是一直在逐渐恶化,最后病情严重到他连基本的与人交流都不能完成。这导致贝多芬孤苦伶仃,以至于贝多芬已经好久没有进行乐曲创作,以及公开场合的表演。所以其精神上逐渐萎靡不振,也失去了当年意气风发时所具有的慷慨激昂的情怀,音乐风格至此开始走向抒情性,这种风格的转变也是当时贝多芬穷迫困境的最好体现。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整体曲调已经偏向抒情,宁静而赋有情感,已经和贝多芬年轻时候的那种恢宏磅礴形成鲜明对比,作品中随处可见一种悲凉色彩。这也是贝多芬创作晚期所特有的写照,表达了贝多芬在面对穷苦境地的时候所具有的坚强意志,并勇于跟悲惨的现实命运作斗争,不断追求理想的精神。《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是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经典,在风格转变上也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整首作品充分反应了当时贝多芬所面对的残酷的现实,同时也体现了贝多芬当时面对残酷现实的内心想法。
二、贝多芬奏鸣曲Op.110的音乐特征
(一)曲式结构
古典奏鸣曲的特征是第二乐章通常采用小步舞曲。小步舞曲的旋律流畅、伴奏清晰、速度从容,具有典雅、大方的气质。在这首作曲中,巧妙地运用了诙谐曲并保留了小步舞曲优雅的气息,将两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同时在小步舞曲所特有的庄严的一面加上了诙谐曲的风趣与幽默,使其在庄严节奏中又显得不拘小节。
赋格这种形式在巴赫时期被音乐家在创作作品时大量使用,使用这形式的作品主要是被用于早期时候的教堂,所以这种作品具有较强的歌唱性[2]。该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中加入了三声部的赋格形式,在当时很少有作曲家将这个形式运用于作品中。三个声部经过确立、发展、扩大,彼此相互呼应的向前推进,能够直观地表达出贝多芬在面临残酷的现实的时候,心中的复杂变化,同时也可以从这首作品中体现出了贝多芬的个人人格魅力。
在这个作品中,还结合了歌剧中常使用的宣叙调与咏叹调。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增加了该作品的戏剧性,而且也表现出作曲家寄托这些曲调来宣泄心中压抑的心情,从而增强了作品给听众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使听众随着音乐与作曲家感同身受。
(二)力度
在这首奏鸣曲中,力度记号(ff、sf、crest、dim…)随处可见,作品中频繁的力度变化是作曲家内里情感的宣泄,更是将这种内里的情感通过音乐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这首奏鸣曲中,贝多芬还使用了从p直接到ff的写作手法,使听众更具有听觉上和内心上的冲击,能够随着作曲家去体会当时的意境。
力度的变换掌控也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独特的代表特征。在作曲中贝多芬还采用了逆向处理的写作手法,贝多芬在写作的时候将渐强后的力度安排为弱。这种对于力度的处理方法体现出其在力度变化方面与众不同的自由手法,同时也显示出贝多芬音乐的抑扬起伏。
(三)旋律
贝多芬幼年师从于尼菲,用C·P·E·巴赫的教材学习古典钢琴。正是这样的教学方法使贝多芬从小开始的钢琴作品中就存在着“歌唱性”[3]。该“歌唱性”具有一种独特的滑音唱法(portamento),使乐曲中的声乐性和钢琴的演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点也与诸多著名的音乐家创作的作品是一样。
该奏鸣曲的“核心主题”,在贝多芬创作这首奏鸣曲的时候,被其安插在了各个乐章之中。“用核心音型或和声之类最浓缩的音乐细胞结构控制整首乐曲”,这样的创作手法使这首作品的三个乐章能够融为一体,更加强调了其主题的存在。
在其创作中,贝多芬在旋律的选择上以简洁明快为主,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复杂的结构。这样的旋律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但却更能被听众所接受,使听众产生亲切、易懂、清晰的感觉。
(四)速度
在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其特点是速度比较单一化。那个时期的作品在速度上的要求是,一首作品中的速度一般都是一致的,基本上是沒有在速度上的改变,如果有的话也是极少的。但是在这首奏鸣曲中只是单单的第三乐章,贝多芬在创作中对这部分安排的速度改变的符号就达到了十几次。作者对速度进行的不断的改变,可以使听众清晰的感觉到出贝多芬当时在面临窘境时的无奈,到后来诉说完后精神上的放松这一过程,使音乐表达更加赋有情感和戏剧性。
三、结语
通过浅谈贝多芬的钢琴音乐作品,使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贝多芬在穷困逆境中所表现出坚韧不屈的性格和意志,同时也彰显出他沉着、稳重的人格魅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这首奏鸣曲以独特的开篇形式,简单明了地勾勒出该作品的主题,并在其中大量运用了赋格这种音乐形式,所以这首作品在其晚期创作的5首钢琴奏鸣曲中堪称经典。
参考文献:
[1]张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末乐章分析[J].大众文艺.2012(10)
[2]安东·科迪,李穗荣.安东·科迪解说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八)[J].钢琴艺术.2009(10)
[3]李浪.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变奏乐章之研究[J].大众文艺(理论).2009(1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