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作曲家搞中国音乐创作,由于受到母语音乐的影响,在旋律的写作上往往会采用五声性音调。而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虽存在着一些多声部音乐的组合方式与和声因素,但并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于是,在多声部音乐的创作中所运用的和声,以欧洲大小调体系为依据的和声方法。但是,由于二者的调式基础不同,故而在旋律与和声之间,必定会在某些方面出现风格上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些矛盾,使得音乐的整体风格能够统一与协调,作曲家们通过创作实践,努力探索旋律与和声风格相协调发展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和声进行;和声技法;民族化
一、和声进行民族化
在和声的进行中怎样探索民族化风格也是追求中国和声风格化的一种表现方式,那么在进行中旋律与和声结合关系的风格化探索是作曲家在和声进行运用中最先考虑到的和声应用思维,对旋律与和声的结合关系上,为风格的协调以及加强和声的表现力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
黎英海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中认为功能体系的不只是大小调中才有,它既然是依据环绕主音的音调基础及客观的音响力度现象并结合调的逻辑所形成的体系,就带有普遍的共性,存在于任何调式之中。因此五声性调式的和声序列,仍应以“基于力度的功能关系为基本原则,同时依靠功能性的减弱来增强调式的色彩性。”功能理论不仅适用于大小调功能和声,同样也可以指导五声性调式功能和声。在张谷密的《五声性旋律的和声配置(下)》中指出五声性的非三度结构和弦,一般只有五个音做色彩性的组合,在音响方面比较单调,因此如果前后两个和弦的共同音多,对比效果就弱,如果两个和弦共同音少,对比效果就强。另外,根音进行的音程关系对于力度的表现很有作用。张永生的《功能和声与五声性调式和声》中提到通过对“五声性调式功能和声”划分功能组;功能序进逻辑仍然按照T—S—D—T的基本公式进行;允许有几种不同的属功能和弦;和声在进行中的力度强弱安排等这几个方面的研究体现出大小调功能和声与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进一步融合。谢功成、马国华的《论同宫场》一文中通过对宫音、宫和弦在同音列各调式中所处地位的分析,提出五声性调式的“同宫场”概念以及用相对功能支配和声运动的处置方法,这一理论,较之以单一调式框架为五声性旋律配置和声的做法,有更大的适应性。
黎英海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和張永生的《功能和声与五声性调式和声》两篇文章中都提到在和声进行时功能进行不仅只出现在大小调中,在五声性调式依然和声中遵循功能和声,但为追求民族风格,作曲家会在实际创作中采取不同的创作技法,将五声性旋律与和声相融合,进行色彩交替、功能替代等进行手法,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民族特色。
这种和声进行手法,不受传统功能逻辑所支配,结合五声性的旋律线条,对旋律声部保持五声音调的中国作品来说具有普遍意义的。
二、和声技法民族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种多样的西方作曲技法和音乐理论涌入中国的专业作曲领域,曾一贯遵循传统音乐中的调性、和声、旋律及结构等要素都面临着西方后现代主义音乐的冲击。面对着这股冲击,一部分作曲家,没有盲目地跟随潮流,而是有选择性地将与表现的内容和形式相适应的技术手法加以借鉴。在现代思维方面,作品中的调式材料大都以双调性与多调性思维作为基底进行调式调性的扩张发展,运用了人工调式来对调式进行最大化的扩张,以寻求更大的色彩变化,调式之间的远关系对置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用法。
在张志海《试论中国风格和声体系的开放性》中提到“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作曲家们的技法观念得到实验性的应用,甚至远关系多调性叠置手法也已经不再被视为禁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线性结构的方法,在中国风格的音乐创作中,也被很多的作曲家采用,序列音乐写作方法进入中国音乐家们的创作领域,采用中国调式体系的序列,中国调式体系有调性和声与十二音序列相结合,中国调式体系的旋律与十二音序列和声相结合等多种手段,使序列音乐的写作呈现出现有的中国风格。”陆金庸的《五声性序列与序列的异化—现代作曲技法探讨之一》中作者提出的“有限—可变五声性序列”是颇富民族风格的现代序列作曲技法,他以当代中国作曲家在序列音乐写作上的探索成果为对象,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从中总结并推导出构成五声性序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我国以后的和声技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提示。刘康华的《和声运用中和弦结构的风格化处理(下)——论纯五声和声材料的构成、运用思维与处理技法》中,对于声部横向写作五声音调化这是从和声横向思维上对和弦结构作风格化处理的手段。具体指:和声写作在借鉴西方和声思维与技法的基础上,吸收我国民间多声音乐构成的特点,在旋律以外的其他声部也适当采用以五声骨干音来替换非五声骨干音的声部横向五声音调化写法,由于各声部均由五声骨干音构成。这样的一种创作手法,已经完全打破功能性的和声进行,只为了追求音响效果以及把我作品的民族风格以及地方特色。在王国安的《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一书中提到着重强调和声的横向发展,从表现上来说,它是声部的运动方向及相互关系上体现和声力度的发展和色调的变化,并举例出几种线性结构进行的的几种手法:倒影手法、反向的线性运动、斜向的线性运动、同向的线性运动等
三、结论
纵观我国多声部音乐创作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到,我国民族风格和声理论在一代一代的音乐学者的努力下,正在向着深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世界和声发展的潮流中,和声技法与和声理论不断进步发展,而音乐的民族风格亦不可能停滞不前,它总是和时代紧密联系的,因此我国的五声性调式理论研究必将日益进步,和声手法将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谢功成、马国华.和声学基础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2]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J].音乐研究,2010(4):28-33
[3]樊祖荫.中国和声学研究八十年(上)[J].人民音乐,2001(1):33-37
[4]李合洲.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实践与探索[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1):72-70
[5]苏夏.和声民族化的历史和现状[J].音乐研究,1981(3):27-43
[7]王萃.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五声性调式思维的多声样式[J].乐府新声,2017(31):40-4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