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论“六经皆史”及其现代意义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15617
摘要: “六经皆史”是章学诚提出的重要论述,后世学者对此多有研究。本文主要从“六经”形成、内容、性质三方面对其内涵及现代意义予以揭示。

  关键词: 六经皆史;章学诚;经;史

  “六经皆史”是章学诚史学思想体系上的一个重要命题。有些学者认为“六经皆史”是章学诚史学思想上的一个创见,但其实在章氏之前早已有学者对此命题进行过论述,只是未能将其概括为“六经皆史”这一名词。“六经皆史”之说,是在对“六经”的形成、内容及性质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所生发出来的。

  一、“六经皆史”之内涵

  首先,从“六经”的形成上来说,章氏认为“古人不著书”。这是尊信古文經学,以“古史”来看待儒家“六经”。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何谓“述”?即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文化。但是孔子并非盲目地保留继承,而是“信而好古”,对前代的资料加以考证,对考证过的抱有“信”的态度。比如,基于尧以前可见资料的匮乏,为保持对历史的审慎态度,《尚书》的第一篇只能是从《尧典》开始。再比如《诗经》是孔子从各国搜集诗歌,将各国诗歌中重复的篇目进行整合和删定,然后再按照其想要传递的社会价值来对篇目的顺次进行厘定。而《春秋》也是以鲁国国史为基础,孔子在经过充分的理解之后,在力求保持史书园艺的基础上而编纂的。所以“六经”并非是孔子的个人创作,孔子删定“六经”也绝非是凭空臆造,而是依据前代史官所记进行再加工。前代学者认为“古有史无经”也应当是从这一点上来说的。

  其次,从“六经”的内容上看,章氏认为“六经皆先王之政典”。章太炎先生在讲授国学时对“六经”有这样的介绍:“《尚书》《春秋》是记事的典籍,我们当然可以说他是史;《诗经》大半部是为国事而作,也可以说是史;《礼经》是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在后世本是史的一部分。《乐经》虽是失去,想是记载乐谱和制度的典籍,也含史的性状。只有《易经》一书,看起来像是和史没关,但实际上却也是史。”①在这里章太炎先生通过对“六经”的内容探讨来证明“六经皆史”。《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春秋》记载了鲁国的历史;《诗经》中反映着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方方面面,如《硕鼠》发出了劳动人民的呼声,《鹿鸣》表现出嘉宾友人宴会的礼乐场景;《礼》《乐》是礼乐文化制度的反映;《易经》虽是卜筮之书,但是商周时期盛行占卜文化,国家每逢大事一定要进行占卜,所以《易经》中也同样记载着国家的各项重大政治事件。由此可见,“六经”的内容无一不是先王之政典,无一不是当时历史的记录和反映,而这也就构成了“六经皆史”的重要思想内核。

  再者,从“六经”的性质上来看,章氏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首先章氏肯定了“六经”说理的性质,但是“六经”并非是空言理,而是通过“六经”所记录的事来表现。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这可以说是对“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最好的注解。章氏认为,后世学者只以为“六经”是载道之书,于是不遗余力地想要透过“六经”而言道。殊不知,“六经”并非载道之书,而是寻道之器,且通过“六经”可以探求到的只是先王先圣之道,“六经”只是沟通先王之道的工具。章学诚在《经解中》说:“事有实据而理无定型。”②章氏看来,道充盈于天地间,无形无迹,是不可见、不可说、不可传的,可见可说可传的是事。孔子述“六经”,就是以人事为据,通过述先王之事来保存先王之道,使后人通过先王之事来把握先王之道。进一步说,即经由史出。由此可见,章氏认为,“六经”只是记载了某一阶段的历史,即三代之史,而非“史”的全部历程。也就是说“六经皆史”,而史不尽于六经。史在发展,事物在变化,道和理自然也会随其变化而变化。所以“六经”自然也只能蕴含三代以前的先王之道,后世学者固守“六经”而抛弃天下事物人伦日用,就是抛弃了现世中的“器”,想要从“六经”中窥得道,是不可能的。

  二、“六经皆史”之现代价值

  章氏所提出的“六经皆史”并不是生硬的、晦涩的,其对我们当下同样是有启发意义的。在“国学热”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读《孝经》《论语》《诗经》等各类经典著作。究其原因,应当是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古代社会有一种向往之情,同时也深刻意识到经典的本质是“史”,所以想要通过读经典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以期丰满自己的文化学养。

  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体系是在古代社会中形成的,传统的价值观正积淀于这些文化经典中。从“道”与“器”的关系上讲,传统价值观就是“道”,而传世的经典作品就是“器”,今天人们通过诵读这些“器”,正可以感受古代社会的“道”。同时,感受传统价值观不能一味从经典作品中去获取,传统价值观也不一定全部适用于现在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将其与现实当下结合,形成符合当下社会的“道”。也就是说感受“道”还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器”。因此国家层面将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社会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通过弘扬各种感动中国人物和先进人物事迹来激励民众,通过打造各种文化传承类的电视节目来拓展民众获取“道”的途经;而民众自身也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新媒体这样的“器”,通过个人意识的觉醒来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一“道”,以成就个人价值。

  由此可见,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是深刻的,发人深省的,因为它一语道破了中国古代经典的文化内涵;但它却并不是生硬刻板的,因为其所具有的内容、性质都对当下以启示意义。也许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并没有意识到,但却不能否认其在潜移默化中对现实社会的渗透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东明.由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起[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06).

  [2] 叶艳辉.浅析“六经皆史”[J].谈古论今,2008(12).

  [3] 仓修良,夏瑰琦.明清时期“六经皆史”说的社会意义[J].历史研究,1983(06).

  作者简介:

  武靖玲(1994—),女,汉族,山西古交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