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李伯安;水墨人物画;风格
一、创作风格形成之内因
(一)李伯安之背景
1944年7月25日,李伯安出生在冠有“九朝古都”之名的洛阳市老城区西大街26号的一个商人家庭,虽说是商人家庭,但由于家族为争夺财产而相互打官司导致家庭落寞,出身贫寒的他在求学的道路上又遭遇坎坷,幸运的是1959年,15岁的李伯安考入了当时的郑州艺术专科学校工艺专业,在学校这个到处散发着书香味的地方给了李伯安一个优雅的学习环境,使得他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及绘画当中。好景不长,不幸又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为了支撑起贫困的家庭李伯安凭借自己的绘画特长打工赚钱,给别人画像、插图、做过小学代课老师和宣传队员,从事过素描、速写、油画等多种经历。正是在这段时间,造就了他的绘画功底。1965年,认识了《洛阳日报》美术编辑李自强先生并得到赏识和提携,很大程度上开阔了他的眼界,绘画水平再一次得到提高。1967年“文革”开始后,洛阳革命委员会成立了“洛阳美术创作组”,作为成员的他有机会去北京、广州、西安等地参观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展览作品。1969年,李伯安正式到洛阳东风轴承厂当徒工,后到厂宣传科,经常参与省市宣传活动,因此经常有机会接触到当时有名的画家并跟随他们深入太行山写生,谦卑、纯朴的性格虚心学习他人长处。
(二)执着的创作信念
1979年,35岁的李伯安报考了河 南大学美术系和中央美院国画系的研究生,遗憾的是心中渴望的两所学校都与他失之交臂。但这次的失败使得他更加坚定以国画作为自己毕生所追求的事业。1988年,李伯安开始将自己的创作题材选定为黄河上游地区的纯朴农民的辛勤劳作,三次独自深入甘南和青海藏区全面收集素材。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坚持就是三年。1991年正式开始创作《走出巴颜喀拉》。这幅百米巨作成了李伯安的精神寄托,为了搞创作,曾多次拒绝了西部基夫赴日考察的邀请,并带着创作的问题再次奔赴甘南考察。1998年5月2日,为了自己的绘画艺术而耗尽毕生精力的李伯安倒在了自己的画室门口,再也没起来,可是他不感到遗憾,“画家能够死在自己的画前,正如战士战死沙场,得其所哉!”正因为他的执着,才有了后人对他的垂敬,正因为他的执着,他才能够创作出气势磅礴、恢宏大气的惊人巨作----《走出巴颜喀拉》,一幅描绘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下的民族风情、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纯朴画面。
(三)纯朴、善良、勇于探索的李伯安
纯朴、善良是李伯安的真实写照,也正由于他的这种品质使得他的画的风格也凸显的尤为质朴。中国5千年的历史文明唱响在中华大地的任何一个角落,生活在黄河之畔的李伯安也被中原大地丰厚的历史文化所熏陶、塑造了他的纯朴、善良、不畏艰险的意志品质。在他做代课老师时,原本穷困潦倒的家庭已经给李伯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他仍然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取出一部分钱资助面临失学的贫困学生。他恪守孝道,母亲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积劳成疾,作为长子的李伯安经常带着弟弟帮人推车做起水、卖汽水,用挣来的仅有的一些钱给母亲买药、养家。在郑州艺专上学时正好赶上了郑州挖金水河,同学们被组织参加劳动,纯朴的李伯安总是先跳入水中干活 [2]。他引以为豪的作品《走出巴颜喀拉》正是因为他的善良、纯朴、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得他选择了生活巴颜喀拉山脚下甘南和藏族人民作为素材,作品中的人物画像虚实交替,人物的面部表情时而柔和,表现出来的是纯朴、善良,时而严肃,表现出来的是那种奋发图强、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二、创作风格形成之外因
(一)时代背景
李伯安出生在一个充满外强侵略的年代,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各个领域都突飞猛进的发展,绘画领域也不例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相互交流,文化之间也吸收对方其精华与本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艺术特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伯安随着自己的爱好选择了美术院校,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之下李伯安借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机遇,结合中国传统与自身的风格特点,形成了一种中西结合并附有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二)地域文化
李伯安出生在中原地带----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主要在中原地带传授其思想,到了宋代,洛阳人程颢、程颐开创的宋代理学,又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厚的文化底蕴渲染了李伯安,使他在这种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的环境中引导着他去真真切切的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从他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并体现出来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情感[3]。
(三)艺术启蒙
1956年,李伯安考入洛阳六中,在这所学校他遇到了自己生平的艺术启蒙老师---陈应麟。在和陈老师接触时,陈老师发现他性格内向、品学兼优,尤其对绘画的热衷让陈老师更加注意到这个学生。后来,李伯安加入了陈老师创办的“美术社”,在美术社李伯安依然抓住各种机会更加努力学习,并且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美术宣传活动,绘制壁画、办板报等。他们还经常组织写生、画静物、石膏素面、人物速写。如此种种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使得李伯安与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李伯安的绘画人生即将从这里开始。
(四)灵感来源
灵感对于艺术家来说至关重要,来源也是多方面的。有的灵感来自于生活,有的来自于自己的想象。灵感对作品的风格也起到决定作用。李伯安在创作《走出巴颜喀拉》时,为了获得灵感及素材,三次前往甘南和青海藏区,在长期的与民生活中获得灵感。正因为李伯安的执着与坚持,巨作《走出巴颜喀拉》的人物表现才会如此神韵,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参考文献:
[1] 李伯安.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M].荣宝斋出版社,2004.
[2] 张阳丽. 诠释生命—李伯安的水墨境界[D].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2006.
[3] 赵小荣.中国水墨画构成浅识[J].美术观察,2003,(9).
[4] 常平安. 論李伯安及其水墨人物画的崇高美[J]. 美术学刊, 2009, (4): 11-25
作者简介:
唐文洁(1995—),女,汉族,籍贯:江西省赣州安远县,学历:硕士,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