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弦子
到巴塘要经过海子山垭口。海子山因“海子”而得名,据说海子山大大小小的海子有1000多个,而其中最为线飘一族所喜爱的便是姊妹海子。
从海子山垭口下来,骑不多久就可以看见大小相仿的两个海子静静地躺在半山坳里,背依白雪皑皑的雪峰,川藏公路像一根绶带从她们旁边穿过。从高处看去,两个海子相互依偎着,在极蓝天空的映照下呈现出与天空一样的蓝色,安静极了,波澜不兴,就如两个在睡梦中的少女,端庄而圣洁,这便是姊妹海子了。
自古文人多情。那一天,当清涟站在半山腰的观景台俯看姊妹海子的时候,眼睛里透出沉醉、柔和而又深情的光,他久久不语,或许,是在心里编织美丽的诗篇?
离开观景台,我们从姊妹海子的身边轻轻滑过,不敢发出一点声音,生怕把姊妹俩从沉睡中惊醒,扰了她们的美梦。
到巴塘时,已经是下午六七点钟。
这一天我们骑了180多公里,是整个川藏线骑行距离最长的一天。
巴塘是个很有爱的小县城,在主干道的停车位前竟然立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外来旅游车辆专用,严禁本地车辆停放”。我相信,这在全国所有地方是绝无仅有的。
提前一天到达的老田父子早已帮我们安排好了住宿,他就像店主人一样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跑上跑下帮着往房间里搬驮包,忙得不亦乐乎。
吃过晚饭,老田说走,我带你们跳弦子去!
老黄问,什么咸子淡子的?
老田说,弦子就是那种拉着琴弦边唱边跳的舞,跳起来跟锅庄差不多,可好看了,又热闹又有趣!
大家一想,左右是无事,不如随老田去看个热闹,长长见识,高兴的话也跟着跳一跳,说不定对身体的恢复还有好处呢。于是跟着老田往广场走。
老远就见广场上人头攒动,传来悠扬的琴声。到跟前,只见广场中央一群人正翩翩起舞,这些人围成两个同心圆,内圈三四十人都穿着绚丽的民族服饰,女的是黑红色相间的十字花纹毛裙,男子着藏袍、穿马靴,无论男女都长袖及地,像京剧里飘舞的水袖;外面一圈人则穿着日常起居的衣服,有当地藏民,也有外来游客,男女老少混在一起,长者年可七旬有余,幼者只有五六岁光景。老田一到就加入到舞者的队列,还拉我们也进去。我们对这舞蹈的规则毫不了解,不好掺合进去坏了人家的队形,扰了人家的兴致,就站在一旁看。
乐声灯影下,人们边唱边跳,由左至右沿顺时针方向绕行而舞。最引人注目的是内圈三个年过六旬的老者,怀抱胡琴,一边拉琴,一边舞蹈,琴声时而舒缓,时而促急。显然那拉琴的老者又兼着领舞,人们踏着琴声的节奏,跟着他的步伐,身体时而前倾,时而后仰,双臂始终展开,长袖上下飞舞。伴着身体的动作,男人则抬腿,踢腿,跺脚,一抬一踢之际膝盖微微颤动,跺脚之时几十只马靴震得地面咚咚响;女人不跺脚,把最精妙的功夫都用在律动的长袖上,那一缠、一绕、一托、一撩、一盖间,竟透出万种风情。
骤然间,琴声变得高亢、急促,舞姿也由柔和舒展而至粗犷热烈。人们的舞步开始加快,歌声也更加激越,圆圈聚拢复散开,散开复聚拢,一聚一散间,女的唱一句,男的对一句,发出哟嗬之声。我听不懂藏语,不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但从他们那嬉戏调侃的表情上看,必定是诙谐幽默、极富生活气息的吧。
看了一阵,清涟和老黄禁不住脚痒,也加入到舞者的行列。
我这人向来笨手笨脚,不谙音律,不懂节奏,只好一个人在周围晃悠。
不远处有个雕塑,我缓步走到跟前细瞧,从造型上大致可以猜到雕刻的是跳弦子舞的场景。雕塑的座基上写着“弦子故乡”几个字,我这才知道巴塘与弦子的关系。
弦子,藏族人称“谐”,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一般用牦牛角或圆木做琴筒,用羊皮蒙琴面,用枝条做拉弓,马尾做弓弦和琴弦,琴头则以龙头或宝塔顶作装饰,以意寓吉祥。除了材质的特殊外,琴身还画有藏式彩绘或雕以藏式花纹,十分精美。这种胡琴音质纯正,音色厚重深沉,适合于行进间、跳动时拉奏。弦子舞是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由于弦子舞与弦子之间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于是习惯性地把弦子舞简称为“弦子”。
藏民族是个性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這里,唱歌跳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他们以歌声和舞蹈来抒发感情,表达内心的悲喜忧愁。
巴塘是弦子的故乡,巴塘人对弦子的热爱已经融化到他们的血液,无论是年迈的老人,还是四五岁的孩童,只要一听到弦子声就会忘情地结队欢舞。
只为一句话
“扎西德勒”意为“吉祥如意”,是藏族人民最美好的祝福语,也是川藏线上最常用、最温情、给人最多感动的词汇。
走进每一个藏民家庭,不管你是否住宿,纯朴的藏民都会真诚地对你说一声:扎西德勒!温暖的话语,憨厚的笑容,消除了你全身的疲乏。听到这声祝福,出发之前受到的所有警戒、提示都被抛诸脑后,隔阂、提防瞬间消弭,彼此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骑行途中,当你踩车踩得腿软,爬坡爬得崩溃的时候,擦肩而过的骑友抬起胳膊,向你打出胜利的手势喊一声:扎西德勒,加油!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尽管素不相识,尽管他的脸部被头巾遮着,看不见面容和表情,但从这一句“扎西德勒”里,你读懂了他的情谊,体会到他的善意、鼓励与赤诚。
在村庄,在路边,不管是五六岁的稚童,还是十来岁的学生,当你从他们身边经过的时候,他们也都会挥着手,跳起身子,追着你高声喊,扎西德勒!与大人不同,孩子们习惯把“勒”发成“内”的音,而且把尾音拖得很长。
在毛垭大草原,我把车停在路边拍一张帐篷的照片。这时帐篷旁一个看上去只有三四岁的小男孩,蹒跚着脚步,摇摇晃晃急促地向我走过来。他的小脸黑黑的,衣服上扑满泥土和草屑,鼻涕挂在嘴角。我好奇地望着他,从口袋里摸出几颗小糖果,准备等他到我跟前时送给他。路边有一条小沟,我以为他过不来了,没想到他麻利地滚到沟里,不见了人影,不一会儿又从沟的这边探出头来,手脚并用从沟里爬出。他走路还是摇摇晃晃的,不过速度比我想象的快。他来到我跟前,我以为他会伸手向我要糖果,但他没有,只是用很稚嫩的童声对我说了一句,扎西德勒。
这个小不点,从帐篷那边跌跌撞撞地走过来,只为跟我说这样一句话。
我是一个情感很内敛的人,但那一刻,我鼻子一酸,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
(宋丹,男,湖北省作家协会、武汉作家协会会员,骑行者。发表、出版文学作品数十万字)
毛垭大草原深处
从理塘西城门出来,川藏公路沿弯曲的无量河谷向远处延伸,四周是一片辽阔的大草原。
与过去在内蒙等地看到的平坦如砥、一马平川的草原不同,这里的大草原,虽然也是广阔的,但草场和山峦同在,这样就有了起伏,有了变化,于是看上去便多了几份妩媚。这就如写文章,平铺直叙的文字总是让人感到枯燥乏味的,而谋篇布局巧妙、跌宕起伏的文章则引人入胜,使人产生阅读的美感和快乐。
七月正是草原的黄金季节,如海的草原郁郁葱葱,盛开的野花姹紫嫣红,打一个滚就是一身花香。夏日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时而在山巅堆积,时而在长空流徙,如雪莲簇拥,似哈达飘飞。清晨,牧民的炊烟袅袅升上天空,与草地上淡淡的薄雾混在一起,犹如幻境。
这便是曾被《中国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的毛垭大草原。据说,理塘就是因为毛垭大草原而得名,因为“理塘”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平坦如铜镜的草坝子”。
离路边不远的草场上有一顶白色的帐篷,帐篷前停着一辆摩托车,一只牧羊犬在帐篷周边晃悠。清涟说,走,我们过去看看,醉心于民俗的他,总是不肯放弃每一次体验生活的机会。
我们推车走到帐篷前,牧羊犬警惕地注视着我们,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呼呼声,却并不狂吠。我们正在那里游移不定,生怕再往前走会激怒了牧羊犬,这时从帐篷里走出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他走到牧羊犬的跟前,摸一摸犬的脖子,又轻轻拍一下它的脑袋,牧羊犬便乖乖地溜到别处玩耍去了。我们赶忙上前与那男子打招呼,双手合十躬身说道,扎西德勒!
那男子也躬下身子,双手摊开于胸前,说道,鲜花盛开的地方,快乐的蜂蝶飞舞;喜鹊欢唱的时候,有远方的朋友到来。扎西德勒!
男子把我们延请进帐篷里。在我们的印象里,帐篷是流动的,因而是简易的、单调的、不事奢华的。而眼前这顶帐篷里面的华丽和色彩的斑斓让我们很感意外:只见地面铺着地毯,壁上挂着唐卡,各式家具雕着藏式彩绘。男子让我们在帐篷正中的条桌前坐下,又忙着给我们制作酥油茶。
清涟说,您别忙,我们就随便看看。
男子说,遇到干渴的时候,碱水都是甜的。你们骑车辛苦了,哪能不喝口茶呢?
说话间,香喷喷的酥油茶已端上条桌。
喝着茶,清涟问,我看您这帐篷跟我们寻常所见的不同,质地柔软而有韧性,是用什么做的呢?
男子答,是用牦牛毛编织的呢。
清涟说,哦,那挺贵的吧?
男子说,不贵。牦牛毛是自家的,帐篷也是自己编的。
小一休感到好奇,就起身上前去摸,说,嗯,真的是毛做的呢,好柔和。
清涟又问,那么说,你们家养了不少牦牛啰?
男子说,不多,也就百十来头吧,另外还有几百只羊。
清涟于是啧啧赞叹。后来他告诉我,这家牧民怎么也有百万资产,你看他待人谦和的样子,他不说我们还真瞧不出来呢。
小一休不知牛羊价值几何,只是好奇地问,那你家牛羊呢,怎么一只也没看见啊?
男子说,牛羊都在后面草场上吃草呢!
“没人照看吗?”小一休又问。
“不用照看。牛羊喜欢群居,不会走失的。”
“你们家那么多牛羊,你怎么认得出来哪是自家的,哪是别人家的,不至于弄混呢?”
小一休到底是孩童心性,問的问题总是幼稚而好笑。这种问题叫别人怎么回答呢?
没想到男子听了哈哈一笑,反问道,那你见过那么多的人,怎么都能认得呢,怎么不会搞混呢?
小一休说,人的面相各不相同,怎么能跟牛羊比呢?
男子说,每个地方的大雁,叫声不一样;每个地方的骡子,走法不相同。其实牛羊和人是一样的,慈悲的佛,赋予了所有生命不同的灵性和模样,只要跟他们呆久了,就会辨认出每头牛、每只羊其实长相、性格、声音、脾气各异。他们各自还都有自己的名字,我认识他们,他们也认识我,怎么会弄混呢?
男子的话在我们听来像天方夜谭,觉得不可思议。我们知道马和狗是有灵性的动物,有性格,有脾气,人们会给他们起名字,却从来没有想过那漫山遍野的牛羊也会有性格、有脾气,有名字,能与人沟通、与人交流。这需要多么细致的观察、多么深厚的爱意才能够做得到啊!
我们看那男子,他的眼里泛着一种柔和、平静的光。
男子要出去放牧了。他满怀歉意地跟我们说对不起,没有招待好我们。他跟我们挥挥手,骑上摩托,带上牧羊犬,向草原深处飞驰而去。
告别男子,我们继续沿着无量河前行。清澈的无量河不时有水鸟掠过。鸟在水面上轻点一下,或者扇动着翅膀扑棱棱地在水面踩出一串涟漪,然后展翅飞向辽远的天空。穿行在毛垭大草原,看着这些鸟儿,一首很熟悉的诗突然从我的脑海里闪现出来:
云间白色的仙鹤啊,
请把翅膀借给我,
我不会往很远的地方飞,
我到理塘转转就回来。
诗的作者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对于仓央嘉措的诗,每人理解各不相同,有说是情诗的,有说是道歌的,即便是当今,也会被一些人视作不理解,更不论仓央嘉措所处的时代和他独特的身份了,于是,仓央嘉措陷入两难之中。“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因为矛盾,因为不圆满,倒使仓央嘉措的诗作产生了一种残缺的美。
仓央嘉措圆寂后,为了寻找他的转世灵童,活佛和官员们依照惯例认真查找了他的遗物,以求得寻访线索。最后,他们在仓央嘉措的诗歌中,发现了这首暗示性很强的诗,按照这首诗歌的意思,六世达赖很可能在理塘转世。他们来到理塘,通过多方面验证,找到了六世达赖的转世灵童,这就是后来的七世达赖格桑嘉措。
总编鉴赏
宋丹的游记,敞亮、本真,毫无遮盖感,内容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剪裁、布局精巧得当;语言时而密不容针,时而宽可走马;故事恰似行云流水,铺陈犹有清风扑面,整个文本,宛若浑然天成的一幅唐卡,给人不经意间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而历史向度和现实维度的巧妙黏融,以及边行边吟、情景合一的创作态度,更是让作家目光所及和心灵所悟的“现场”凸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是在场主义游记散文的范本。
本期选用的三篇佳作,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青藏高原上牧民幸福生活和独具特色的风俗,有“盛开的野花姹紫嫣红,打一个滚就是一身花香”的绝美景致和渗流其间的一派温馨;有三岁的小不点儿,手脚并用,越过小沟,从帐篷那边跌跌撞撞地走过来,只为跟“我”说句扎西德勒的浓情暖意,也有巴塘夜色中“跳弦子”流淌出的欢歌笑语。总之,来自那遥远而神秘大地上的,无论是一个平静、柔和的眼神,还是一句温情、善良的祝福,我们都可以从文中聆听到作家的一片赤诚之爱和眷恋之情。
(刘爱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