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奶奶回娘家的路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14628
奶奶的婆婆早已作古多年,奶奶已是别人的婆婆。那时,奶奶儿孙满堂,最大的外甥在舟山群岛当海军,最小的小八孙子也将出世。

  从婆家到奶奶的娘家有三十多里的路程,中间还要攀爬北云台山。奶奶每次回娘家,没有车马接送,也无需什么人陪伴,就用她那一双不足四寸长的小脚独自丈量。

  五月的早晨,奶奶膀子上挎着一个小包裹,走进芦苇荡,叉过几条淌水的河沟,走过几杆运盐河上的木跳,太阳晒到头顶时分,她才走到了一个叫猴嘴的镇子上。我的大伯就在猴嘴盐业运销站坨地上班。镇上有奶奶的儿子家,她要过去看看孙子孙女,喊喊她们的小名子。

  在儿子家吃过中午饭,奶奶一直向猴嘴镇东面的新县走去。奶奶向东,太阳向西。傍晚,奶奶戴着月色进了新县。新县,新名子叫朝阳镇,毛主席曾经给《人民日报》写的“大社的优越性”按语,说的就是这个地方。老名字叫巨平村,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冤故事发生于此,当地建有娘娘庙。奶奶一生无数次回娘家,每次都要经新县跌一宿,而每次在新县投宿何家?与什么人嚓了一夜的呱?都说了些什么?她从不对人讲。

  从新县到海上云台宿城,奶奶回娘家的路还有许多里程。第二天天刚亮,奶奶不知和谁告过别,到娘娘庙中为窦娥娘娘上一炷香,磕几个头,起身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过老君堂,来到白果树,坐在山涧旁,就着中午的阳光,啃一点干粮,捧喝一些涧水,奶奶起身走向山中。

  一双被裹断趾骨的小脚不知辛苦,攀岩石,穿山沟,奶奶额头上不流一滴汗水。蜿蜒曲折的山路,杂树生花,掩映了奶奶的脚印,掩映着奶奶的身影。虎口岭在奶奶的头顶,属虎的奶奶每次回娘家,都喜欢翻越虎口岭。

  奶奶朝着山峰走,太阳向着山底落。背着无言的风,奶奶站到了虎口岭的山亭间,前方,娘家依稀可见。每次到此,奶奶都要回眸来路,西海之上来去的帆影,老盐圩子里人们忙碌的步履,在她的眼底漂移。奶奶好像望到了我们兄弟盼望她早日回家的目光……

  奶奶还望到了那个苦难的日月。那年夏天,小姑还在襁褓之中,中午,我的爷爷从板浦集市回家,途中被两个土匪挡住了去路,土匪抢了他用鱼虾换来的二升粮食,再向他索要18块大洋。我的爷爷对土匪说:“大爷,我家没有盐滩,就是让我卖儿卖女也拿不出18块大洋啊!”土匪恶气冲天,一脚将我的爷爷连人带挑子踢到芦苇荡的河沟中。我的爷爷从河里爬上岸,回到家中躺倒18天不吃不喝,怀揣恐惧撒手人寰。

  奶奶擦干眼泪,带着我的大姑、大伯、小叔、小姑和我大五个孩子,和男人一起下河捞鱼摸虾,进垣商的盐田刮盐,到农村拾秋,去街上拣菜皮,入草丛里挖野菜,将苦难的日子向前过……回忆往事,一声长长的叹息,权当控说乱世无道,呼吸着山中清新的空气,奶奶深感太平的日子多么珍贵。

  夕阳照耀山峦,映红虎口岭的山亭。耀眼的光圈里,奶奶忽然感觉胯骨隐隐作痛。一阵眩晕,奶奶想起:民国二十八年,灾匪横行,百姓几乎没有活路。那年冬夜,奶奶驮着几十斤重的私盐过潮河,爬坡时脚下失重滑倒……从冰水里站起来,感觉胯骨好像裂了缝,奶奶没皱一下眉头,随着驮盐的队伍一直向前走,向着身后几个孩子的饱肚子走……奶奶的腿伤了,因没钱医治,只能任其自愈。冬天,老年的奶奶腿痛难耐,要贴一摞一摞的狗皮膏药,直到把腿肉贴烂。

  手扶山亭的栏杆,奶奶翘首暮色里的娘家宿城。宿城,有文人说就是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李世民东征,在这儿留下了仍可探访的痕迹。春天,桃花溪水,夏天,田园俨然,秋天,枫叶似火,冬天,雪满唐王湖畔。这儿珍藏着奶奶青年少年时代安逸快乐的日月,珍藏着她美丽的青春。

  宿城大竹園,翠竹深深,龙松盘卧。孙家的石墙老屋那么严实,奶奶就出生在那里。孙家人祖辈勤劳,姊妹之中,我的奶奶是个能干之人,打小山中种粮食、编筐编篮、刨葛根,样样都比别人强。走山路的奶奶身轻似燕,健步如飞。

  站立山亭间,沐浴山风,奶奶思绪万千,少年伙伴间的那些个欢乐,仿佛山中的彩云,在她的眼前掠过;曾经的那些苦难,像山中的乌云,笼罩山峦……

  奶奶回娘家走新县,也许是去找一个地方流泪。奶奶每次回到娘家时,正是春风在山间、水中嬉戏的季节。

  回首民国初年,奶奶曾穿着花衣裳,在兄弟的陪送下,从大竹园出发,翻过虎口岭,拐过白果树,来到新县一户普通百姓人家,生下第二个孩子那年,饥饿伴着疾病夺去了那个家庭所有男劳力的生命。奶奶仿佛一只孤雁,翅膀底下护着一双儿女,一路向西,讨荒要饭走进海边一个名叫六道沟的旧盐圩,遇到了一个好心人家,这个好心人家的主人就是我的老太奶。奶奶勇敢地迈出了人生关键的一步,带着两个孩子,再一次成为新娘,成为我老太奶的儿媳。

  而天伦之乐难长久啊!命运对奶奶总是那么不公,我的爷爷被害,奶奶再一次成为了孤雁。她腿上带着伤,心上带着伤,不停地劳作,不停地行走,为了她的乖们健康成长,为了她的乖们成家立业,她的笑容里总是载着慈祥。

  奶奶勤劳、顽强的精神品质影响着后代们。我大从小随奶奶劳作奔波,得道最深。新中国成立,他16岁当上家乡副业队的负责人,上世纪60年代末,带领乡亲,历经十多年的时间,将家乡建成一方盐场,为民谋幸福,为国作贡献,名扬四方。

  儿子的能干看在母亲的眼中,奶奶她骄傲!奶奶与人说话都是商量的口气,话语和蔼似春,受人尊敬。一直以来,圩子里的大人小孩都叫她卢二奶奶。离开娘家几十年,家乡的同龄人一见到奶奶还亲切地喊她二姐。侄男侄女每年都要从山中来盐圩子看望二姑,总有一些请二姑帮忙的事情,二姑有求必应。

  奶奶从娘家回来,衣襟上别着一朵甜香甜香的栀子花,洁白洁白。

  奶奶回娘家的路,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长篇……

  作者简介:

  卢明清,60后,出生在江苏省台北盐场六道沟,后居猴嘴。笔名卢布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猴嘴散记》。《散文选刊》《中华文学》签约作家。连云港市散文学会理事、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诗词协会理事、“花果山艺苑”艺术总监。

  小说、散文、诗歌发表在《海外文摘》《中国书画报》《散文选刊》《中华文学》《西部散文.原创》《精短小说》《中华工商时报》《连云港文学》《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齐鲁文学》《长江诗歌》等刊物。散文《青蒿》《和我同年的花狸猫》分别获得2017、2018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十佳散文奖”,散文集《猴嘴散记》获得2019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一等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