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文明教育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生源特点,分析了古代山水田园诗歌融入高职生态美育的路径:利用信息技术重构诗歌意境,多元再现诗歌生态之美;和诗以歌,融入流行元素,多感官输入,强化诗歌审美认知;输出审美体验, 利用自谋体平台,展现山水田园诗歌现实之映照。
关键词: 生态美育;山水田园诗歌;高职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先在于人类个体生态意识的生成和生态观念的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描摹出农业文明时代山川河流的田园风物天然之美,传承着尊重自然、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人。高职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或小镇,有过童年少年时期在山川河流田园间生活和劳动的体验,相对生长于城市的同龄人,有着对大自然风光更直接的感性认知,如何通过山水田园诗歌教学来联接他们的生活体验,激活其美丽故园情感,生成生态观念、自觉选择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重构诗歌意境,多元再现诗歌生态之美
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歌,是景与情、意与境高度契合的文学艺术珍品,从陶渊明到王维,从谢灵运到孟浩然,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从“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不少名篇名句,始于蒙学教育。但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作为诗歌教育主阵地的学校课堂教学,重在字词理解,重在中考、高考诗歌赏析题的标准作答,诗歌的情感熏陶作用和教化作用却淡化了,不少学生能背诵但却不能领悟其中之美。同时,人类工业化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原始生态环境遭到巨大改变或破坏,山水田园诗歌所描摹的境界,有些已不复存在,很难引起诗歌学习者的共鸣。而诗歌词约意永,意蕴丰富,从静默的文字下读出“诗中之画”,需要学习者丰富的想象力,这对诗歌鉴赏知识还不丰富的初读者来说,缺少理解的认知基础。
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重构诗歌意境成为可能。网络丰富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介质,2D、3D技术,为诗歌意境美的立体构建提供了元素。聽觉、视觉艺术融合,可从多个渠道刺激学习者的感官,产生移情作用,引发共鸣。以生态美育为目的的山水田园诗歌教学,更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这种虚拟重构功能,将诗歌的意境具象化、可视化,将诗歌中的生态之美从静默的文字下凸显出来,呈现在学习者面前,给学习者带来直接感官愉悦,以美化人,使学习者感受大自然之美,产生热爱大自然之情。
二、创造性诵读来强化学生的体验,演绎诗歌生态美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创新诗歌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个人的意义或者说是自己的理解。教学不能简单地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要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生长于工业文明环境中的学习者认知特点不同于农业文明环境中的学习者,他们更善于利用各种媒介帮助学习,也弱化了自身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诵读作为传统教学中建构诗歌意义的基本教学方法,必须加以创造。以生态美育为目的的山水田园诗歌教学,可以丰富诗歌的输入形式,创新诵读方式,依据经典诗歌主题,辅以与意境吻合的音乐、舞蹈等元素,古今相融,让学生唱响诗歌、舞动诗歌,和诗以歌,舞之蹈之,通过多感官通道输入,强化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歌的生态审美认知。
三、寻觅古代山水田园诗歌现实映照,分享诗歌生态美
美国文学理论批评学者路易斯.罗森布莱特认为阅读小说和诗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美学立场,文本的意义产生于读者内心,读者关心的是收集信息,以便在真实世界中应用,将文本视为艺术,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主观感受和对文本意义的再造,阅读不仅是一种创作过程,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学生应先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去探索文学作品的意义,感受自己周围的世界,发掘艺术的魅力和语言的美学维度。以生态美育为宗旨的山水田园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将这种审美体验输出,进入二度创作,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诗歌生态美的映照,发现自然美,分享自然美,爱护自然美,养成生态文明行为,成为诗意栖居者。
在以生态美育为宗旨的山水田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空间,允许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体会诗歌作品对其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探索自身及周围世界的关系。比如,鼓励学生周末假日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唐诗宋词中的兴象,用手机镜头记下青山绿水、清风明月、江河湖泊等天地壮观并配上诗歌名句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绿树村边合拢,青山郭外斜”、“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应试教育中背下的诗句在现实环境中获得艺术生命力。同时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分享,不仅能提高学生审美信心、满足学生自我实现感,而且可以发挥群体效应,带动更多的人去发现自然美,使知美、审美、爱美、惜美、创美有机融合。
结语
诗歌生态美育通过挖掘古代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生态美和生态智慧,引导学生用心发现自然意象的“崇高之美”,感悟生态系统的“平衡之美”,崇尚情感的“本真之美”,进而追求人性的“和谐之美”,这对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家园的未来主体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甜甜.输出立场与美学立场在高校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应用[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2).
[2] 叶嘉莹.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M]. 北京: 中华书局,2015.
作者简介:
牛春林(1967-),男,籍贯:江西永新,民族:汉,职称:教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刘淑(1970-),女,籍贯:湖南攸县,民族:汉,职称:副教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本文系院级课题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融入高职生态美育路径研究” 论文。
本文系湖南省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论文;课题名称: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歌融入高职生态美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HNTKY—KT2020-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