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北京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关系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15357
宋文静 谢荣鹏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言角度和文化角度说明了北京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区别。通过阅读本综述,可以大体上了解北京地区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了解北京话的部分特点,对北京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差异产生较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

  一、绪论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方言有自己的语言系统,有自己的词汇和语法构造,但是这些要素要服从于全民语言[1]。本研究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对北京方言词汇的特点进行了概述,这样可以丰富汉语言比较研究的理论方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民俗民学、文化学、社会学的内容,为我国的方言研究做一点贡献,也对促进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及普通话在方言区的推广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从语言角度看北京方言与方言词汇的差异

  北京话(北京方言)属于汉语官话北京官话的京师片(亦称幽燕片京承小片)流传于北京市区,通常指北京市区的口音而不包括北京郊区的方言[2]。

  (一)儿化

  1.儿化举例

  “儿化”是音变现象之一,是普通话中普遍存在的现象[3]。而在北京语言系统中,儿化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色,可以说是北京话在语音上的典型特征。一般认为,北京话音节里的“儿”来源于“里”、“日”或“儿”。儿化音节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把儿化卷音特色加到音节的韵尾上;二是用卷舌中的元音[e]取代原有的韵尾[4]。儿化与其它特征元素一起带给普通话一种特殊的京调韵味,增加其乡土气息和乡土亲切感;在人际交往的口语使用中,增添了话语的和谐和交往的善意[5]。

  2.儿化表意功能

  (1)表小功能

  在表小功能中,北京地名中的儿化特别明显。一说城门,较小的门如“北海后门儿”、“前三门儿”等一般会进行儿化处理;而旧城的大城门如“天安门”“朝阳门”等则不儿化,这也是为了彰显皇家的威严和建筑的宏伟。二说园林,普通人家的小花园及建国以后修建的小公园一般儿化,如“紫竹园儿”、“牡丹园儿”、“帅府园儿”,而皇家园林等一些大园林则不儿化,如“圆明园”、“颐和园”、“清华园”等。在特殊儿化词的暗示下,我们也可以窥见北京人对皇权和上天的尊敬以及自身潇洒的处世态度。

  (2)表爱称

  年幼的人和较为精致小巧的事物往往更招人怜惜,这也体现在北京话的儿化中。“小女孩儿”比“小女孩”更添一股娇憨天真意味,“豆汁儿”较“豆汁”多了一份美味与生活气息,“旗袍儿”中的“儿”则为词多增几点俏皮亲切。“正是有了儿化词的押韵、串联和修饰,朴实的内容也会显得俏皮、风趣、京味十足。”[6]

  (3)吞音吃字

  所谓吞音吃字,既是在说话时,由于语速过快而使非重读音节含混以致脱落。举个例子:

  “喂,侯大妈干嘛去您哪?”

  “哟,齐婶儿啊,这不,我买点凶事去!晌午要吃凶事鸡蛋面。”

  显然,凶事是西红柿,可能以北方方言为母语的人们都能听得出。

  (二)北京方言特征词

  方言特征词是从方言片区中比较研究出来的,对内一致,对外排他的有特征意义的方言词。[7]又被称为土语词,一般用于日常家庭生活及非正式场合,多带有粗俗、戏谑色彩,但这类词生动形象,深入人心。

  三、从文化角度看北京方言与方言词汇的差异

  (一)认知称谓

  根据词义的来源,大体将其分为11小类

  1.能力品性类

  草鸡(懦弱的人)、菜包子(懦弱无能的人)、稀胎子(软弱的人)

  2.社会职业类

  板儿爷(三轮车工人)、二把刀(技术不精的人)、半掩门儿(暗娼)、

  老冒儿(外行人)、冷工(冬季进城当临时工的农民)、老砟(拐卖人口为生的人)

  3.社会活动类

  打虎的(骗人财物的人)、慈善虫儿(从事慈善事业的人)、白眼儿狼(不知感恩的人)、

  祖宗尖儿(惹不起的人)、雏巴虎儿(初入社会的青年)、三孙子(地位低、被人看不起的人)

  4.年龄性别类

  哭巴精(爱哭的孩子)、二尾子(两性人)、老娘们儿(成年妇女)

  5.相貌特征类

  黄板子(牙齿发黄的人)、豁唇子(有兔唇的人)、驴脸(长脸形人)

  6.言谈举止类。

  稳碴儿(稳重的人)、瞎话篓子(爱说谎话的人)、话匣子(话多的人)

  7.爱好习惯类

  贼腥味儿(有偷窃恶习的人)、澡腻子(喜欢在澡堂里滞留的人)、睡虎子(贪睡的人)

  8.婚姻家庭类

  宝贝疙瘩(最疼爱的女儿)、骨血儿(亲生儿女)、接根儿(与姘妇生的孩子)

  9.健康饮食类

  病篓子(多病的人)、菜虎子(能吃菜的人)、汗包(多汗者)

  10.籍贯民族类

  山药蛋(关外人)、怯外面儿(外地初来的人)

  11.经济状况类

  穷胎子(穷人)、苦核儿(穷苦人)、苦气码子(穷困的人)

  (二)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单说主食,北京地区以种植小麦为主,因此主食便是面食。除夕时吃的饺子,在清代被旗人称为“煮饽饽”。饼是一种常见的面食,在北京土语中,有一词曰“平地抠饼”,是指旧时出身贫苦的天桥艺人来到天桥,找块平地,拿滑石粉画出一个大饼狀的圆,就开始进行表演来赚取钱财,演员本人乃至一家老小的窝头饼子,就是这么五毛一分的生抠出来的[9]。窝头是北方大众的平民主食,用玉米面捏成上尖下大的宝塔模样,蒸制时要在底部捅一个窝头眼,歇后语“窝头眼翻个儿——显眼”利用的就是窝头的这个特点。

  四、结语

  今天的北京,正在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然而我们不能忘却传统,只有有着深刻文化底蕴的城市,才能在世界城市群中凸显特色。而北京话系统承载着北京的历史信息、文化气息和民俗信息。当我们深入的去了解北京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不同,会从语言中发现历史上的北京人的真实生活,会发现悠久历史中埋藏的奇幽秘境。词汇学是一门有价值,有温度的学问,陷身其中,在其中找到独特风情的蛛丝马迹,不胜欣喜。

  参考文献:

  [1]邓树英, 张一舟. 四川方言词汇研究.[M].中国科学出版社2010版

  [2]马秋武,北京话优选论分析[J]. 现代汉语季刊2003.4

  [3]彭宗平,北京话儿化词研究[J].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5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