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议茹志鹃《百合花》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16161
刘佳

  摘要:在十七年文学中,《百合花》往往被认为诸多学者认为是一部有别于同期文学作品的“非战争化的战争小说”与“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因为它致力表现出作者茹志鹃对于战争和人性的独特经历和思考。本文将从“抒情诗的风味”和“结构严谨无闲笔”两方面作出文学评论,着重分析人物特点,以求探索本文“生活的艺术”。

  关键词:军民情感;十七年文学;爱情牧歌;战争。

  虽然在二十世纪中期,大大小小战争导致了人们生存情形的威迫,但是同样其也能迸发“个人化”的体验方式。在解放战争胜利后,文学界涌入了对战争的文学写作热潮,作家同时面对着民族与时代这两大共同的主题。但因为他们处于不同地域,自然也有着互异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的“生活的艺术”也不尽相同。有关于触及有关人性的深层问题,他们运用文学形式叙说关于民族国家的现代想象。

  《百合花》一文正是创作于1958年,此时大规模批判运动——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作者茹志鹃和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和在高度政治化时代氛围中无形的压抑,她不由地怀念起淮海战役时解放区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者精巧细腻的文笔下绽放,如今读来仍然口齿噙香。

  十七年时期的作品往往被人诟病的一点是其主旋律太过于明确——多是歌颂人民战争中的光辉胜利,它们绝大多数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百合花》一文显得特别,在战争气味浓郁的时代仿佛一支清新雅致的“百合花”。它并没有鲜明的政治功利性和强调阶级斗争的主导性,也没有慷慨激昂的战斗场面。甚至于作者连“英雄人物”都没有去可以塑造,而是挑选了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把笔墨用于战争前的小插曲和零散琐碎的生活细节。其以小见大,以点到面,截取了生活中的平凡的小事作为切入点,更能展现人物性格与情感之间的碰撞。

  但可惜的是,《百合花》一文在那个时代遭到批判,被认为“感情阴暗不能发表”。但也有大家对此文赞赏有加。茅盾认为《百合花》是:“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依据茅盾的观点,我也将从这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作出文学批评。

  一、抒情诗的风味

  《百合花》在迎合二十世纪革命文学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又偏离了主流革命文学的特殊品格,这也是《百合花》常常遭人质疑之地。而恰恰是文体、风格与情感的偏离,造就了属于《百合花》細腻传神的美学特征。它淡化了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宏大战争场面的描写,而突出极富生活气息和人物个性的细节刻画。例如“小战土枪筒上插着的野菊花”,“炮火硝烟中缝着百合的被子”,“小媳妇的笑的神情”,“小战士的羞怯”等等。

  此处我稍作说明,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创作思想为何?且拿《烈火金刚》、《红日》、《野火春风斗古城》举例,其中着重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如“铁路破袭站”、“莱芜战争”等等大规模场面,写实成分远远大于虚构,其给人一种宏达壮阔的感觉。而《百合花》避免了大规模战斗场面,而是通过对于生活细节的描写,丰富了人物内涵,增强了小说的生活特质。其表现的是军民之间圣洁的情感,有对通讯员之死的遗憾,有女性母爱,有阶级母爱,也有朦胧而恍惚的男女之爱。

  本文的通讯员一开始与女性相处是拘谨与别扭的,他是一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而遇见了女性“我”和“小媳妇”。作者所选的三个人物理论上是不可能成为伴侣或恋爱对象,所以本篇“没有世俗的爱情”,但是他们在交往在相互熟悉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的碰撞,从而产生了清新优美的“爱情牧歌”,它只是一种美好的情愫,在那个时代的文学中显得弥足珍贵。

  二、结构严谨无闲笔

  《百合花》作为短篇小说情节虽多,但作者的情节处理的精巧合理,非常讲究章法结构。她没有过多的赘述,而是通过故事发展中细节描写展开之后的情节。如何做到没有“闲笔”,文章的“细节”就十分重要了,必须讲它安排的自然和巧妙。这些细节初次读来并未发现玄机,但其实使人脑中粗粗已有大概印象,早已将它作为人物刻画的必要条件与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

  我此处粗讲几处,例如为包扎伤员解被子时,新媳妇不愿意出借她的新嫁妆——枣红底的,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虽然通过“我”的帮忙成功借到被子,但是通讯员仍然赌气离开,“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撕破衣服确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是极其常见,这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细节描写,但是到文末通讯员牺牲时,“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个“破洞”和“裸露的肩膀”反反复复出现,成为了与情节发展密切相关的伏笔,让人读之不进鼻头一酸,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由此可见,茹志娟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文中的种种细节皆是为后文埋下伏笔,从而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由此可见,茹志鹃的《百合花》带着“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征,以女性的视角去看待战争问题。虽然没有大规模战争场面的描写让人震撼,但是独特的叙述角度、严谨的结构,清新自然的笔调、充满生活特质的内容来描写的人性的美好与生命的顽强,同样让人动容,充满艺术感染力,使本小说经历半个世纪经久不衰,读来仍口齿噙香,这正是属于茹志鹃的“生活的艺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