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承德寺庙文化在海外的影响
(一)承德寺庙文化介绍
承德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在承德市区的东北部坐落着几十座佛教寺庙,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文化魅力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国乃至世界人民。
清朝初年,藏传佛教信徒多集中与我国的蒙、藏地区,佛经的教义已经成为了这些地区人民的精神支柱,因而这些地区的政权与经济等都控制在了藏传佛教(喇嘛教)上层人物手中。由于权钱的利益之争,战争频发,并危及到了当时清政府的政权统治,为了巩固政权,清政府采取了“以习俗为治”的怀柔政策。清朝统治者在承德大兴土木,建造寺庙,成为了蒙藏等少数民族首领前来朝拜大的活动场所。
1713年至1780年,清朝政府在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建立了十二座寺庙,因其地处京师之外,又由当时清朝的八大处管理,故命名为“外八庙”。“外八庙”的建立,在当时有着“清朝一座庙,抵胜十万军”的重大历史意义。[1] i
(二)承德寺庙对海外的吸引力
十七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中西方的贸易往来,以及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在海外逐渐兴起了“中国热”。海外对承德的关注则始于20世纪初。
德国汉学家Otto Franke 在1902年,出版过《直隶省热河地区记述》一书,书中记述了其在热河地区(今承德)的考察情况,并于12年后与他人合撰了《热河喇嘛寺碑文》等相关书籍,研究了寺庙碑文中的汉、蒙、满、藏等文字。同一时期,德国建筑师Emst Boenchmann对承德的寺庙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测绘,主要研究成果收集在了其著作《中国建筑》中。瑞典探险家Sven Hedin于1930年探访承德,其目的主要考察承德的寺庙建筑设计,并于次年出版了《皇城热河》一书。[2]ii
二、安井曾太郎与承德喇嘛庙的邂逅
作为日本油画民族化的典型代表——安井曾太郎(1888-1955),他的绘画艺术的特质是以其自身样式的东方性、日本性的简约化,为众多的日本学者所共识,其极富个性的艺术风格被称之为“安井样式”,这种绘画风格为现代日本油画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在日本回顾展的展览会上,安井的作品之一就是“承德喇嘛庙”,据资料记载,安井曾太郎于1937年5月-7月期间曾经来到承德,下榻于承德饭店,在此期间创作了《承德喇嘛庙》,这幅作品目前藏于日本永青文库。这幅作品的问世也体现出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安井曾太郎与中国承德的特殊缘分。[3]iii笔者在与承柏友好城市协会前会长根本勤先生的交流中获知,在日本爱知县的美术馆中也陈列着一幅安井曾太郎名为《承德喇嘛庙》的作品。那么此作品与日本永青文库所藏之作品是否为同一作品呢。通过在日本的实地考察发现,藏于爱知县美术馆的作品完成时间是1938年,从时间上来看应该是不同的两幅作品。进一步比较画面内容,两幅作品虽同名为《承德喇嘛庙》,但是却属于不同的两个寺庙。通过分析比对,安井曾太郎于1937年绘制的作品的主体寺庙名称为须弥福寿之庙(しゅみふくじゅしびょう),“须弥”指的是须弥山,即佛国世界的中心,“福寿”的意思是幸福长寿。该寺既有藏式宫殿的格局,又有汉族古建筑装饰的特点,是汉藏古建筑风格荣威一体的艺术珍品。1938年所作,现藏于爱知县美术馆的寺庙名称则是普陀宗乘之庙(ふだそうじょうしびょう),“普陀宗成”就是藏语“布达拉”的意思,这座寺庙也正是模仿西藏的布达拉宫而建的,故又称“小布达拉宫”。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承德喇嘛庙”应该是承德外八庙中各寺庙的统称,也有可能是当时翻译没有具体译出寺庙名称。
从时间来看,安井曾太郎先生应该是前后两次来承德完成的两幅作品。根据永青文库美术馆记载:安井曾太郎は1937年第一回満州国美術館の審査員として新京(現·長春)を訪れ、帰りに河北省の承徳を回った。安井は「承徳のラマ廟はそれぞれ特徴があって皆面白かった。ことにこの廟は一等美しく好きだった」と述べている。五月から七月にかけて承徳飯店に滞在して製作。(译文:安井曾太郎于1937年以满洲美术馆调研员的身份到访了新京,即现在的长春,在回程中巡游了河北承德。安井曾太郎在创作“承德喇嘛庙”时曾经这样说过“承德的喇嘛庙各有特点且都很吸引我,特别是这座寺庙(须弥福寿之庙)是最美的,令我流连忘返。”)短短两句话却蕴含着安井先生对承德寺庙发自内心爱恋之情,也体现出了外八庙的独特魅力。也许只有在这样的情感之下这位才华洋溢的油画家才能够绘制出这幅绝美之作。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至1938年无疑是中日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在这种战火纷飞的环境下,安井先生却先后两次来访承德,并完成了这样的两幅作品,他当时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境进行创作的呢?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并没有查到任何线索。但是,通过对两幅作品的赏析,我们似乎又会感受到安井先生作画时的某些情感。安井先生画中的须弥福寿之庙,似乎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丹红色的大红台,姜黄色的琉璃门,衬在碧蓝色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庄重。普陀宗成之庙这幅画中白台群与大红台色彩分明,蓝天白云更与绿色的山丘相互辉映。这时的安井仿佛置身于世外之中,似乎忘却了战争的存在。画里有安井先生对承德寺庙的爱恋之情,是否也会有他对和平友爱的世界、宁静创作环境的憧憬呢?这部作品对于我们的价值不仅仅是艺术的延续,也是历史的重现。
三、寺庙文化传播的意义
继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交之后,1983年中国承德与日本柏市也缔结了友好城市,自此之后,两市每年都会进行民间的友好交流互动,寺庙文化的则是连接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桥梁,这份渊源似乎早在安井先生完成《承德喇嘛庙》时就已经买下了伏笔。我们未曾忘记战争留给我们的伤痛,但是我们必然要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寺庙文化是艺术与美学的融合体现,艺术无国界。
承德的寺庙文化历史悠久,在海外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给予人类的精神力量都是无可估量的。随着旅游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来承旅游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承德的寺庙景观则是展现承德历史文化底蕴的一大亮点,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象征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日关系的回暖,日本游客也逐渐增多。承德市与日本柏市建交的35年里,日关系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兩市人民的民间交流却从未间断。在交流的过程中,日本民众对承德寺庙文化的崇敬也是不胜言表。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支撑这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提高文化自信、发展本土文化促进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将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注释:
[1]刘育东.承德旅游[M]. 1998.10.107.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承德市文物局.清宫热河档案.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3]田中淳.展覧会評――昭和前期の絵画をめぐって[J].美术研究.2005.10.11.23-24.
作者简介:
刘文静,1983年生,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日语笔译与日本文化,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项目基金:2019年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承德寺庙文化在日本的影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