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诺丁斯关怀理论视野下师生关系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21538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然而当前师生冲突不断,师生关系不断异化,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关怀的缺失。诺丁斯关怀理论和师生关系都强调关系性,这为师生关系的重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只有从关怀理论出发,对当下师生关系进行反思,才能更好的尋求师生间关怀关系的建构路径。

  关键词:师生关系;关怀理论;异化;建构

  在学校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本应是一种关怀与被关怀的关系,但在现实中,老师趋向于以一种冰冷式、控制式或保姆式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学生则以“顾客”、“上帝”的姿态对待老师,师生之间的对立状况越来越明显。只有站在关怀理论的视野,对当下的师生关系进行反思,才能寻找出师生冲突的症结,对症下药,建立师生间的关怀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现状

  (一)冷漠式的师生关系

  冷漠式的老师对待学生是粗暴的、冷漠的,将成绩、家庭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一旦学生违背了自己就会对他漠不关心甚至拳打脚踢,这样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肤浅的教学关系,老师与学生的连接纽带就在于知识,没了知识,师生关系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学生是一个个现实存在的、发展着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老师在面对这样鲜活的个体时,不仅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关怀,而且还一味的苛责学生、无视他们的人格、践踏他们的尊严,这样的师生关系是冷漠的,是教育中需要摒弃的。

  (二)保姆型师生关系

  在学校中,我们常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不能理解自己的一番苦心,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学生应有的尊重,但学生则认为老师的这种关怀是一种负担、是一种无意义的瞎操心。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实际上处于一种主客体的关系之中,老师打着一种“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的旗号强迫学生接受其安排,学生的实际需要得不到尊重,因此,他们感受不到老师的关怀,虽然表面对老师提供的关怀接受了,但是内心却充满了怨恨。这种忽视学生真实感受与切实需要的关怀是控制式的、保姆式的,是老师一厢情愿的行为,是一种虚假的关怀。

  二、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

  关怀关系是一种师生主体间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出老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平等对话关系,但在现实中,仍是传统的“施——受”、“我——它”关系,老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者,主宰着课堂,而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只能被动接受、机械的学习。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思想贴上了教师的标签,学生的主体性被禁锢、主观能动性被抑制,老师对学生冷漠相待,势必会导致关怀的缺失。

  (二)学生的实际需求得不到尊重

  诺丁斯认为,关怀者要从被关怀者的利益出发而行动,要尊重被关怀者的需求和感受。真正的尊重是在一种关怀的氛围下,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需要,与学生真诚的交流,然后双方之间形成思想与心灵的共鸣。但在教育教学中老师作为关怀者,常常忽视学生的现实需要和真实想法,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并认为自己非常关怀学生,实际上,这是一种控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怀,学生的真实感受得不到应有的认同与尊重,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反感和厌恶,造成心理上的压抑,严重情况下就会产生偏激行为。

  (三)老师感受不到关怀

  诺丁斯认为,关怀作为一种遭遇根植于人类生活的属性,并不是强加的属性,所有人都希望被关怀。[2]长期以来,我们总将老师比喻为“太阳”去温暖学生,殊不知,老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也会有内在的需求,也需要来自学生的关怀。老师承担着教书育人重要工作,面临着评优、评职称、科研等各方面的压力,对学生的辛劳付出得不到理解和尊重,甚至使学生反感、厌恶,老师长期的付出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与关爱,自然就会失去信心,对学生抱以无所谓的态度。

  三、师生关怀关系的建构

  (一)创设关怀的环境,发挥其育人功能

  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人际交往的展开,也会受到环境的制约。[3]学校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环境将对师生产生无形的影响。老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倡导尊重、民主、平等的交往理念,使每一个人置身其中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尊重。其次,要充分发掘校园环境,使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石都能开口说话,可以动员学生搜集一些与关怀有关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贴在教室的墙上、学校的走廊里以及学校的宣传栏中,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其感染和熏陶,成长为一个会关怀别人的人。

  (二)承认主体地位,尊重个体需要

  需要是人的本性,是维持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事物,人因需要而联系,关怀理论提出,关怀关系的建立要将学生的现实需要作为关怀行为发出的前提与依据。作为老师,首先要意识到学生是有思想、现实存在的人,要承认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发展;其次,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公平的对待学生。最后,要积极主动的与学生交流,了解、发现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情感及内心需要,舍身处地、想方设法的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4]

  (三)养成关怀的品质,落实关怀行动

  关怀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行为,关怀者与被关怀者都对关怀关系的建立、维护与提升有着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从老师方面来看,在关怀关系中,老师不单要把看成关怀者,也要将自己当作被关怀者,从而体会自己的需求和付出被尊重、被理解和被接受。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要树立积极参与关怀的意识,要明确自我的需求,主动与老师交流表达自己的愿望;其次,要认可老师的关怀,被关怀者对关怀者的态度是构成关怀的基本部分,被关怀者的接受、确认和反馈对关怀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接受了老师的关怀,并对老师的关怀做回应,这样的关怀关系才算完成。

  参考文献:

  [1][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

  [2]Noddings.Starting at Home:Caring and Social Policy[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342.

  [3]谭筱莎.创造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注重以人为本[J].科技信息,2010,(5):976.

  [4]闫瑞.从“需要”出发办一所“好学校”[N].中国教育报,2016-11-21(12).

  作者简介:

  刘敏,女 1993年10月 山西长治人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51000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