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等学校创新体育教学实施策略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14062
金靖竣

  摘要:高等学校是科学知识传播和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工程,除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创新个性品质。创新体育教育,充分发挥体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体育教育;校园体育文化;高等学校

  一、重塑校园体育文化

  首先,创新高校体育教学设施设计。大学体育文化是由体育设施、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校园体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体育场馆在高校的建筑当中占地面积最大,在建筑风格上有很强的可塑性,建设一系列具有本校特色和表现体育精神的体育场馆、雕塑,给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带来视觉上冲击,进而产生心灵震撼。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是营造浓郁学习氛围的重要措施。在一种富于感染、熏陶、影响、 唤醒、引领、提升的“氛围”中,才能展开有效训练,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习惯和吸收思想”。重视体育教学环境的人文建设,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动力有重要作用。

  其次,拓展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渠道。中国的网络技术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渠道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多种传播方式并存的前提下,网络传播占有较大的比例, 学生对从网络获取校园体育文化有较高的意愿态度。对微信平台的利用能够呈现出更为新颖的传播途径和手段,形成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让体育文化的渗透过程更加便捷。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使更多的大学生接受体育文化熏陶,提高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

  再次,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活动机制。因地制宜构建符合区域和校本办学特色体育活动机制,形成校园特有的文化。这种机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找准定位,并经过长期实践形成模式。特色运动项目的选择在考虑全体学生参与的同时,注重运动竞赛成绩的提升,形成既有传统又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活动机制,创新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二、重视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培育建设

  首先,富有爱岗敬业精神。教师的创新精神源于爱岗敬业。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不只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是在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审视与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趋向。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营造相应氛围和空间,促进教师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机制构建,切实保障教师的创新思想得以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并推广。

  其次,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的创新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体育 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是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储备。特别是建立和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培养体系,加强教师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运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教学能力提升,提高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积极性,促进体育师资队伍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推进创新性体育课教学

  首先,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田径、体操等提高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素质、 培养勇敢顽强意志品质的基础体育运动项目,已基本上淡出了高校体育课程范畴。项目技巧练习过多而运动负荷过小,有氧与无氧运动比例严重失衡,导致体育教学无法达到科学锻炼的效果,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体育创新教育必须在课 程体系设置这个源头上抓起,在完成体育教学大纲的原则性要求的前提下,侧重基础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注重挖掘技巧类项目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相关要素,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对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作用,既要追求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掌握和体质健康水平,更注重学生未来体育需求,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

  其次,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否活跃取决于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现今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作为父母的掌上明珠,单纯的学习经历导致其缺乏生活磨练,吃不得苦,受不了累,意志薄弱,体育课上“出工不出 力”现象普遍存在。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体育教师对学生活动兴趣和參与意愿的调动,需要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花费更多的心血。在教学内容的处 理过程中,既兼顾运动负荷,又注重技术性、趣味 性,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技术特点大胆实践。给大学生以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去发散思维,在探索中实现体育创新,使体育课教学达到技能掌握、体能 提高、身心愉悦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潜在创新品质。

  再次,重视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实施创新体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学校主管领导及体育部、团委及学生会等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对大学生诸如各类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的课外体育活动在行为上支持,政策上扶持,组织上帮助,资金上扶助。体育教师则在团队建设、活动设计、过程组织等环节给予现场技术指导,重要的赛事活动亲自担任裁判或仲裁,以保证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创新教育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试论高校体育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J].李爱明.教育与职业.2004(15)

  [2]对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研究[J].刘瑞芳.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03)

  [3]构建有创新特色的高校体育学科教育[J].欧平.零陵学院学报.2002(06)

  [4]高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高燕华,林昭绒,冯娟.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06)

  [5]21世纪高校体育的创新教育[J].李丽华.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