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关岭县县委宣传部及关岭县文联之邀,安顺文艺界一行十人今早(2018年11月12日)驱车于八点三十许赶到了关岭县委党校。要参加的是一场难得的文学讲座。他们有幸请到的是我国著名散文作家史小溪先生。
讲座九点开始。这位年事稍长的作家精神矍铄,比较温和。穿戴属“返朴归真”型。典型的陕北纯朴味。几句寒暄几句谦逊后,开始进入主题——关于散文创作的灵魂。他普通话的确不够好。好在我对语言有天的敏感,基本能自动“衔接”他讲的核心要义。老作家毕竟阅历丰富,加之有很好的文学素养,所以尽管普通话差强人意,但传递的内容还是相当有含金量和感染力的。
我个人特别赞同他关于散文“重情”的观点。一篇散文,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打动,还想打动别人是自欺欺人;当然,他也强调文采,散文失去了文采,便不成其为散文。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多美。这是他随口朗诵的。还有,地域文化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们应该特别关注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那种不接地气的纯粹抽象文学、想象文学,最终也是空中楼阁,早晚要成为孤魂野鬼的。
但今天最打动我的不是这些精彩的写作内容,而是老作家的几度落泪…
老作家在谈及选材要有深度的时候,复述了一篇优秀散文的主要内容,说的是一农村母亲故事——这位母亲几十里山路给在县城读重点高中的儿子徒步送饭,顺便用零钱买了几个桃子给儿子。她看着儿子吃饭,傻笑着;她穿的又脏又破,蓬头垢面,还有一股难言的臭味。尽管同学们投来鄙夷甚至嘲笑的目光,但这个懂事的儿子没有半点嫌弃母亲的神色。他的任何一个细微动作,都包含着对自己母亲的由衷爱戴和尊重。这显然是伦常中最优美的一道风景、是人性中最温润澄澈的一束迷人光辉、更是天地万物间最撩拨柔软心魂的眼眸。母亲问儿子桃子好不好吃,儿子说,又脆又甜,估计是山上的野桃,好吃极了!
母亲听完后又傻傻的笑了。笑的特别开心。
那一刻,人们无法知道这位母亲原来是一位神经失常的女性。
母亲和往常一样,又神情呆滞的赶往了回家的路上……
第二天,这位儿子接到从老家打来的电话,问她母亲是否来过学校,说村里已不见他的母亲。聪明的儿子立刻感到事有不妙,于是立刻请假回乡,和同族乡人一起寻找失踪的母亲……
找了几天,终于在离村不远的一座大山上发现了母亲的尸体,此时已是血肉模糊、惨不忍睹。不难揣测,这位母亲听儿子说野桃子又脆又香,且她也亲自看到儿子吃得那样甜美开心,于是回家途中,这位母亲神经质般的跑入了山中……她死的大山上果然零星有些野桃树。为了摘那棵斜长在悬崖上的桃树果子,不慎跌下了悬崖……
人们抬眼看,那棵桃树上的桃子果然又大又红……母亲临死前眼睛仍然眼睁睁的看着悬崖上的桃树……
史先生复述到这儿,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摘下了眼镜,用手背去擦拭眼角渗出的泪水……
这一幕,让我潸然泪下。老人顯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人,他定然是那个用心、用情、用爱、且是大爱去关注生命及灵魂的人。他对弱势群体、对边缘人群对“失常”的“善良”有着强烈的人文感知。我觉得,他才是用自己的纯粹、良知,甚至脆弱去诠释文学旨意的人。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过度物质化的消费时代,也有人概括为娱乐至死的时代,在崇高抑于低谷、美德驱于边缘、纯粹掩于纷乱的时候,坚持与守望显得更加可贵和重要。”这是史先生2011年主编《中国西部散文精选》“内容简介”里的话。我想,史先生这里所“坚持”的自是人文世界里的那份良知道义以及对纯文学追寻的那份持之以恒;所“守望”的自是灵魂世界里的那份尊严与瑰丽。
任何浮躁的时代都有一批力挽狂澜的文化引领者,都有一批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他们注定会大声呼吁、极力倡导。这些文化引领者骨子里承载着文化传播的使命,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对现行文化扭曲变异的极度敏感;他们语言内核所传递出的应是对个体心灵的熨帖。他们注定会关照这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沉重当下;注定会让更多的心魂虔诚反思,沉淀过滤,进而让他们通过熏陶、通过感染、通过感动去寻觅一方真正属于自己生命意义的绿洲。
遗憾的是,每次讲座,都会有部分人提出讲座者的所谓的“不足”。是的,不足肯定有,所谓“金无足赤”,又怎能去苛求?很多文学爱好者常常会在一点上发生误解,他们把作家视为完人、超人。其实,作家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才对,他们只不过是用灵魂在行走罢了。 从这位资深的前辈作家身上,我完好的窥探到了他丰足的灵魂世界。
这位老作家在讲台上红红湿湿的眼睛,是一所佛门的进口吧,不然,台下怎么一下子少了人们几世的浮华和焦躁呢?高贵者的眼泪是良知世界的绝代风华。
此时,关岭党校里政令潇潇的氛围仿佛化作了“水从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的诗境故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