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本套阅读丛书的编排体例和选文结构,感觉这也是学校的阅读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一种延伸,是对课本阅读的一种很好补充。现在学生光是读课堂上的语文课文,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拓展性阅读。课堂内外的阅读应该相互交叉、渗透、整合,连成一体。我一直鼓励要“海量阅读”,还鼓励要读一些“闲书”,但从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来说,到底应该多阅读些什么,用什么方法来阅读,教师的正确引领,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这套书及其《领读者手册》的价值所在。
这套丛书提出的阅读培养目标“中国根基、现代意识、世界眼光”,是很有意义的说法。我看到丛书在小学阶段就增加了大量优秀古诗文的阅读,这也符合新教材改革方向。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当然是要继承的,但我们今天要继承和吸收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而不是那些不合时宜的部分。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有中国根基的现代人,而不是回去做一个古代人。所谓现代意识,就是指现代人所具有的意识,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产物,是现代人对现代社会生活現象方方面面进行理性反思的反映,所以现代意识应该是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出发点和归旨。同时,中国还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还应该成为一个具有广阔的世界胸怀和眼光的人,因此也要多读一些优秀的翻译作品,理解人类的共同立场。从本书的选文来看,在这三点上,已经有了不错的结合。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能力的综合培育,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逐步习得。这就是“涵泳”、浸润式习得,这是语文阅读教学最佳的境界。但就目前的语文教育体系来说,学校不太可能有太多的时间用来上课外的阅读课,所以,作为一套专门的阅读课程,我想对这套丛书的使用者,提一点建议:
这套书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补充。学生的大量阅读,主要靠的还是日积月累,形成阅读习惯。如果时间允许,学生自己不妨每天先自读一篇,一个星期就可以读完一个完整单元。当然也不必都读完,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读,不要求全部都读懂,不要去抠每个字词的理解,遇到完全不感兴趣的文章,可以不读,可以等待教师的讲解,或找教师进行互动。先对一个单元的文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
——这是对学生自读的建议。
如果有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辅导,应着重于引导、启发和组织互动,不是每篇选文都精讲,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话题,和不同的学生就具体选文进行交流与互动。教师应该带领学生逐渐学会一些基本阅读方法,包括朗读、略读、浏览等,学会抓关键点。有些选文,甚至可以让学生先看文后的问题,再回过头来快速地扫描选文找信息。在阅读课上,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的阅读状况,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分享和交流,带领学生以整体感知和总体把握为主,不以细节知识为目标。
——这是对教师教读的建议。
总之,这种阅读课应该建立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适度引导,核心是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习得阅读方法,进而读懂和理解文本。
当然,这样的阅读课是一种尝试,我听说这套课程方法已经在部分学校进行过两年的试用,希望今后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