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调查节目推出一个话题:你的偶像是谁?并采访了一批名家,汇集了他们的心声,颇能给人启迪。
过去我们总以为偶像是年轻人的事,与中老年无关,其实不然。既然偶像是崇拜的对象,那么在任何一个年龄段都会有自己崇拜的人,只不过不同年龄偶像的类型不大相同罢了。
孩提时代,崇拜有权威的人。孩子们的偶像多是幼儿园的老师,街上的警察,邻居打架厉害的大哥,还有自己的父母。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父母在我心中的偶像地位无人能及。影视明星林永健也表示,父亲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是我的偶像。
青少年时,仰慕英雄豪杰,文艺明星。演员郭凯敏崇拜董存瑞:他的英雄形象给我勇气。学者于丹则最喜欢杨子荣,因为他是样板戏中凯旋的英雄。歌星陈楚生谈到心中偶像说:因beyond我才有了当歌手的梦。作家蒋方舟的偶像是阿尔贝·加缪:他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天才。
人到中年,容易崇拜那些事业成功者,如著名作家,国学大师,强人领袖、工商巨擘等。学者纪连海的偶像是童第周:他的“不服输”精神让我受益终生。因《百家讲坛》成名的王立群说,成功离不开偶像王宽行教授。著名作曲家印青谈到偶像毛泽东说,看他的战例会特别激动。
即便进入老境,白发苍苍,心中依然会有偶像。年过花甲的《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谈到自己的偶像,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年逾古稀的剧作家陆天明谈到偶像时说,俄国十二月革命党人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当然,有的人的偶像会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有的人则会一辈子崇拜一个偶像。
可能也有人会说:我没有偶像。这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活得糊里糊涂,根本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效仿榜样,走到哪儿算哪儿,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二是自己确实了不得,功成名就,没必要再去崇拜别的偶像,就像台湾作家李敖说的那样:“我要想崇拜谁就照照镜子。”因为,我是500年里华语写作最好的作家。当然,他这话一半是自信,一半是炒作,不必太当真。
人为什么要偶像?因为偶像都是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事业极其成功,具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因而,偶像是人生奋斗的路标,会引导我们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偶像是事业成功的灯塔,会昭示我们如何卧薪尝胆,自强不息,奔向成功的彼岸。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偶像是他的老师、著名火箭专家冯·卡门,钱学森又是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的偶像。文化界也是如此,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作家莫言的偶像,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马尔克斯的偶像,德国散文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卡夫卡的偶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尼采的偶像。
历史就是这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部人类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许多偶像级人物在争奇斗艳,创新立异,并引领着民众不断前行,创造新财富,开辟新境界。面对偶像,人们往往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匍匐在偶像脚下,永远仰视,无限崇拜,不敢平视;一种是先仰视,继而平视,最后可能是超越后的俯视。譬如钱学森就超越了偶像冯·卡门,马尔克斯就超越了偶像尼采,尼采则超越了偶像叔本华,而莫言正在超越偶像马尔克斯。人类历史就是这样,那些敢想敢干的有为之士,大胆站在偶像的肩膀上,崇拜,模仿,借鉴,创新,一代超越一代,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又不断推出新的偶像,这样,才有了历史百花园的姹紫嫣红,满园春色。
我们需要偶像,但不是为了造神,而是用来效仿,也是用来超越的。
摘自大公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