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年里,德国的冬天来的特别早,刺骨的寒风裹挟着冰冷的雪花席卷着苍茫大地。在寒冬里,人们不得不尽量多吃热乎乎的食物来抵挡风寒。而柏林一所大学食堂的厨师们却发现最近出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学生们每到吃饭的时候都迫不及待地赶到食堂的窗口打饭,以免来晚了吃不到热菜热饭,从而无法抵御外面的严寒。可是有一个瘦弱的中国男孩儿却总是最后一个来到食堂,然后买来最便宜的饭菜,独自坐在角落里一边看书一边咀嚼。
时间一长,热心的厨师们就和这个名叫季羡林的年轻人成了好朋友。这时,大家才知道季羡林生活窘迫,所以自尊心极强的他不得不避开用餐的高峰,选择在没人的时候用最便宜的饭菜充饥。说这些话的时候,季羡林的脸上始终带着平淡的笑容,好心的厨师们听完之后,鼻子有些发酸,大家都被这个年轻人的坚韧打动了。大家纷纷出谋划策,让季羡林在大学外找一些兼职来做,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缓解他的经济压力了。
没想到季羡林苦笑着摇摇头说道:“我做兼职打工的确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舒服一些,但是我的祖国现在贫弱异常,她需要的是我们这些学子更快更多地学到能让国家富强的技术和知识。不去打工,只是我自己遭受磨难,却能尽快地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从而尽早地回国尽力。”
大家知道季羡林说得有道理,可是又实在不忍心看见他继续过这种困顿的日子,而且自己又帮不上什么大忙,只好无奈地轻轻叹着气离开了。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食堂的厨师们总是尽量多给这个坚强的中国男孩儿留一些热菜,然后默默地看着他在吃饭的时候埋头苦读。
在德国留学的岁月里,季羡林几乎把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之外的所有时间都用在了钻研学问上,付出和回报永远成正比,季羡林付出的非常多,学到的学问和知识也让人羡慕不已。这些良好的知识储备为他后来成为国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季羡林在事业上的坚持让人动容,而在一些事情上的主动放弃则让人久久回味。回国之后,季羡林的人生起起伏伏,历经波折,尝遍了人间的种种滋味儿。几十年之后,季羡林已经成了举世闻名的国学大师。这一天,季羡林正和一个老朋友在街上散步,忽然有一个中年人快步走到季羡林面前,恭恭敬敬地鞠躬问候。季羡林连忙答礼,谦逊温和地问候了对方。两个人聊了几句之后,中年人说还有急事,于是便匆匆告辞。
望着中年人渐渐远去的背影,季羡林的老朋友凝神思索了很久。忽然,老朋猛地一拍额头,转头问道:“他是不是当年伤害过你的那个人?”季羡林微笑着点了点头。原来,当年季羡林遭遇到人生低谷的时候,这个中年人曾经落井下石,当面让季羡林难堪过。由于当时在场的人很多,而且事情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多年之后季羡林的老朋友还能记得。
老朋友有些愤愤地问季羡林,对这样伤害过他的人为什么不报复?反而还客客气气地和对方打招呼聊天。季羡林微笑着看着老朋友,缓缓地说道:“仇恨永远战胜不了仇恨,只有宽容和大爱才能消弭一切仇恨。我放弃了对他的报复,既是给了一个犯错的人重生的机会,又扫出了自己心中怨恨的种子,双赢的结果,何乐而不为?”
季羡林的洒脱大度,让老朋友感慨良久。后来,在一次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老朋友谈到了这件事情,双眼中露出了无限钦佩的深情:“季羡林让我明白了,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首先是因为他拥有宽广博大的胸怀,其次才是他的学问和知识。”
季羡林在学业上不畏困难的坚持,为他换来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他在为人处事上宽容博大的胸怀,则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尊重。一个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耐得住寂寞,有永不放弃的坚持精神;而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依靠过人的才学和能力,更需要拥有博大宽广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的胸怀。有了事业上的坚持和做人的宽容,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
如今,先生已驾鹤远去,对大师最好的纪念,就是将他的精神和智慧一代代传承下去。
摘自《砥柱》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