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李辉对文怀沙的质疑,眼下还没有结果。我觉得,不仅现在,即使到最后,大家都偃旗息鼓了,可能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之所以作如是论,这绝不是仅仅因为文怀沙先生个人的原因,更深的原因在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
文怀沙已经九十多岁了,即使如李辉所说的那样,“夸大了十岁”,也已经八十多岁了。让一个八十多岁的老者去和别人争辩自己当年是否侮辱妇女,这是傻子也不会去做的事情。更何况,无论政界、商界还是文化界,站出来面对国人进行自我剖白总不是太常见的事情。即使荒唐如陈冠希,不到照片公之于众,也是不会低头的。
所以,李辉掀起的惊涛骇浪,最后的结果恐怕就是不了了之。
说心里话,我对这件事情没有感觉。即使文怀沙名气如此之大,即使牵涉到一个老者数十年前的不光彩,我觉得都没有什么意思。你想,陈冠希的照片咱们都见识过,文怀沙如何如何又能如何?
眼下,让我这个无聊文人操心的,不是所谓“真相”。我觉得,真正值得探讨的,大约应该是所谓“大师”的桂冠。千百年前,有老“愤青”云,“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这句话放在今天,可以演而化之:世无大师,而使庸人冠之。
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是一个与大师绝缘的时代,理工科的如此,学人文的也是如此。
时代呼唤大师,造就的却多是次品。你看高等学府的一些所谓大师或导师们,多忙啊!每天不是上电视、走穴,就是忙乎着请明星们、老板们来做客当客座教授,再不然,就是在会议室里坐而论道开长会了。
大师在这个时代成了稀缺的产品,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焦虑。越是没有大师,我们这个社会的焦灼度就越高。内心越是焦急,伪大师出来走秀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似乎已成为了一条“显规则”。
有留学经历的人士说,在麻省理工学院,在哈佛,你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一不小心碰到的哪个人,都可能是一位大师。但是,这些大师们和正常人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人家不会留辫子或者蓄胡须,动不动就跑到电视镜头前去显摆一下,“大声疾呼”一把。据说,真正的大师是要靠独立的人格和出众的学问来树立威信的。而这种靠真才实学树立的威信据说也很可靠。
古往今来,人同此理。大师们用自己的人格精神和学术成就打动世人,因此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而不是用媒体或者某个政要的夸奖和赞许来赢得尊敬。对于前者而言,贡献很多,不愧有大师的称谓;至于后者,称之为江湖骗子也不为过吧。
眼下的文化界和学术界,人人以争当大师为荣,人人以媒体和领导不尊称其为大师为耻,这本身就是一种耻辱。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觉得,现如今,大家不是争着做学问而是争着当大师,其实也是学界的一大问题。
无疑,我们处于一个浮躁的时代。
一个社会越是浮躁,就越不可能出现大师;一个社会里假大师越多,真正大师的出现就会越困难。这就是文化学术领域的一个悖论。
我想,等哪天学者们听到别人直呼“大师”的称号就像遇到了瘟疫一样,或者懒得理你,该干吗干吗了,我们的文化和学术才会有真正的进步吧。
摘自《钱江晚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