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小红说“奶奶”想到人的口语交际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苑·经典美文 热度: 19122


  人 物 档 案

  名片夹:孙志毅,198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从事中学教育7年。1991年调入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教育》杂志社做采编工作,历任副总编、主编,正编审。已经出版《教育的悖论》《做有策略的教师》《教育,就是做好普通的事》等教育专著,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师道》《内蒙古教育》等报刊发表文字五十余万字。

  《红楼梦》中要论口才好,凤姐肯定是排第一位的。先看一段出自《红楼梦》第27回的文字。

  (红玉,即小红)到李氏房中,果见凤姐儿在这里和李氏说话儿呢。红玉上来回道:“平姐姐说,奶奶刚出来了,他就把银子收了起来,才张材家的来取,当面称了给他拿去了。”说着将荷包递了上去,又道:“平姐姐教我回奶奶:才旺儿进来讨奶奶的示下,好往那家子去。平姐姐就把那话按着奶奶的主意打发他去了。”凤姐笑道:“他怎么按我的主意打发去了?”红玉道:“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两丸延年神验万全丹。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去的。”

  话未说完,李氏道:“嗳哟哟!这些话我就不懂了。什么‘奶奶‘爷爷的一大堆。”凤姐笑道:“怨不得你不懂,这是四五门子的话呢。”说着又问红玉笑道:“好孩子,难为你说得齐全。别像他们扭扭捏捏的蚊子似的。嫂子你不知道,如今除了我随手使的几个丫头老婆之外,我就怕和他们说话。他们必定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咬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的,急得我冒火,他们哪里知道!先时我们平儿也是这么着,我就问着他:难道必定装蚊子哼哼就是美人了?说了几遭才好些儿了。”李纨笑道:“都像你泼皮破落户才好。”凤姐又道:“这一个丫头就好。方才两遭,说话虽不多,听那口声就简断。”说着又向红玉笑道:“你明儿服侍我去吧,我认你作女儿,我一调理你就出息了。”

  庚辰本与程乙本文字有所不同,但大致意思差不多。

  “小红说奶奶”是一段绕口令,基本可以当作相声演员的“功课”去练。总共出现了十五个“奶奶”,其中九个指的是凤姐,其余六个分别指舅奶奶、姑奶奶、五奶奶。这里既有小红的角度,又转述平儿的话,还有五奶奶捎来的口信,复杂之极,不仔细甄别,真搞不清这些奶奶谁是谁。

  贵族之家规矩多,下人当然不能对主子直呼其名,用的都是身份。这两段话不仅反映着小红的灵牙利齿、擅长表达,更符合凤姐这个文化水平不高、但能力极强的管理者的人才观——凡可用之人首先得思路明晰、口齿清楚,准确地传达主子的意思,文化水平高低倒在其次。小红是贾府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林家夫妻用凤姐的话说是“一对锥子扎不出声音来的天聋地哑,哪承望生出一个伶牙俐齿的丫头”。可见口齿既有遗传,也有变异。后来,小红确实从宝玉房中调动到凤姐手下工作了。

  《红楼梦》此后对小红的描写不多,据脂砚斋评语称,原本有小红到狱神庙探望被囚禁的凤姐一说。

  这段描写对“课改”以来倡导的“口语交际”(语文教学四大目标之一)训练是颇有启发的。

  “好刚口”(即好口才)的二奶奶凤姐,基本概括了口语训练的几个大要素:说话神态要从容大方,不可“扭扭捏捏”,这与“课标”中所提出的“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同出一辙;一句话不能断成几截说,要主、谓、宾一气呵成;说话要“简(捷)(果)断”、响亮明了,达到一定的音量,不能“哼哼唧唧的”“装蚊子”,这与“课标”中“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做到清楚、连贯”的要求极为相仿;口语表达与书面语不同,不能咬文嚼字、拿腔作调,大观园内的宝玉和姐妹们交谈可以引经据典、一语双关,可以用借代、拈连、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从而增加不少趣味,也反映着他们的文化修养。但跟丫环、婆子、刘姥姥说话就得直白明了。这不就是“课标”强调的口语交际“要注意对象和场合” 吗?

  《红楼梦》里有不少“会说话”的小姐丫环,也有不少拙嘴笨舌的人。前者如凤姐、宝钗、探春、黛玉、刘姥姥;后者如赵姨娘、邢夫人以及那么多的男人。

  新课改后,语文教学十分注重口语交际,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也提法不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2011版)将先前听说读写中的“听说”改为“口语交际”。为啥这样改?已故的丁培忠先生是这样解读的:“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它不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口语交际不仅是语言交际,同时也是情感态度的交流。”

  尽管语文教学应该听说读写并举,不可厚此薄彼,但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多年来听说能力无法纳入书面考试体系,“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口语交际”能力无法考,自然也就无法真正进入教学视野,能力培养自然形同虛设,文字表达还算流畅,但“讷于言”的学生出现自在情理之中。

  基于此,我特别佩服那些脱口秀的演员,如杨笠、思文,更敬仰那些演讲时出口成章的外国政要。

  张志公先生曾在鲁宝元的《听与说》一书的序言中说过:由于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的话,后世儒家误以为老夫子不讲究说话,甚至把不善于说话当成一种美德。其实不然。孔子反对的是口是心非、花言巧语的不好的品质,提倡的是朴实淳厚的好品质。在他看来,听说能力被边缘化源自中国人对“会说话”者的偏见。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理念仍然是“不学文,无以言”,“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诞生出一批侃侃而谈、纵横开阖的演说家、外交家,如苏秦、张仪、唐雎、鲁仲连。中国民间也有“好汉出在嘴,好马出在腿”的熟语。在当代信息社会,人际交往更频繁、更便捷,更需要高效。

  上世纪八十年代,读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发现在四十年代的美国中学就开设一门叫“说话”的课程。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一份中国香港的中学语文考题,其中便有“口语交际”的考察:上了公交车,因某事与其他乘客发生了纠葛,你如何倾听、表达、应对,化解矛盾?

  虽说用文字表达考察口语表达仍与初衷有相当的距离,但重视人际交流的语文教学思想值得肯定。我们为何不能在高考试题中加入一点这样的题型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