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医学世家,小时性格顽皮,到中学时一举逆袭成学霸,并展露运动天赋,一举考上北京医学院,并在大三时拿下全国运动会的400米栏冠军,打破全国纪录。在运动员和医生这两种职业中几次面临选择,他最终选择了医生这个可以从事一辈子的职业;他从一线急诊室干起,加入慢性支氣管炎防治小组,接受新挑战;他赴英留学,以自己的努力改变英国同行对中国人的看法;2003年,他挺立于最危险的抗击“非典”第一线,主动请求将最危重的病人送到他这里;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来袭的时候,84岁的他呼吁全国人民不要去武汉,自己却登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小岛上的医学世家
钟南山出身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医学博士,母亲廖月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上颇有名望的廖氏家族,家道殷实、家风良好,子弟知书达理,在岛上颇受尊重。1936年,钟南山出生于南京中央医院,父亲就是这个医院的儿科医生。因为医院地处南京的风景区钟山的南面,所以父亲钟世藩给他起了“南山”这个名字,希望他如山般健硕强壮,如山般遇风雨而傲立,如山般拥有广博仁厚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从8月15日开始,日军开始了对南京长达四个月的轰炸。在一次轰炸之中,钟家的房屋被炸毁,而幼儿钟南山还在屋里,外婆与母亲惊恐万分地将他从废墟之中救出来。他满脸是灰,在瓦砾下被憋得脸色发黑,半天都不会哭。倘若外婆与母亲的搭救再迟一刻,钟南山的性命也就真得被死神带走了。这是不足周岁的他,第一次面对死神而侥幸逃脱。
1937年冬,钟家在贵阳安顿下来。钟南山小学三年级之前都是在贵阳度过的。父亲钟世藩和母亲廖月琴属于严父慈母的组合。父亲白天忙完了医院的工作,回家还不忘辅导上小学的钟南山做功课。可淘气的钟南山根本不领情,让他规规矩矩地坐着简直像受刑。钟世藩在一旁费心费力地辅导,他心不在焉地巴望着父亲赶紧结束。
母亲则相反,她总是会耐心地听他说话,从不粗暴地训斥或者霸道地要求他服从。若向孩子们提出批评,她总是婉转地提出,和孩子们讲道理,尊重孩子像尊重大人一样。她对自己的孩子好,对外人也好,善良而又有怜悯心;若有人向她求助,她总会无私地提供帮助。
钟南山在开明、讲理、温暖、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少年纯真而阳光的个性没有受到压抑,他活泼开朗、充满自信。
第二故乡广州的生活
抗战结束后,中央医学院按计划从贵阳迁至广州。钟南山全家也乘坐医院的救护车走了8天8夜,安家到了广州。
在广州,钟南山有电影看了,他最喜欢看武侠片,片中的侠客一身是胆、侠骨仁心,武艺高强、除暴安良,侠者的仗义与勇气就此深植他的心髓。11岁时,调皮的钟南山撑了柄家里最大的布伞,从老屋二楼的窗子跳了下来。幸亏楼下的草皮丰茂厚实,少年钟南山才侥幸逃生。
钟南山在广州就读四年级,但他太贪玩了,而且不会说广州话,所以留了级。但母亲廖月琴却没有责备他,一直鼓励他。母亲对他说,如果他能考上岭南大学附属中学,就奖励他一辆自行车,这话钟南山记得牢牢的。母亲的奖励太诱人了,钟南山开始发奋用功,成绩很快上去了。钟南山不仅学习好,体育成绩也出类拔萃。从小学六年级他就开始参加体育竞赛,在赛场上、跑道上,他是常胜将军。到1949年广州解放时,他成了班上第一批戴上红领巾的学生,而后又担任了学校的大队长。
1950年,钟南山被岭南大学附属中学录取了。那一年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家里生活一下子困难起来。但是,廖月琴还是说到做到,真的买了辆自行车给钟南山。这件事对钟南山的触动很大,从那时候起,他就记住,只要是答应过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父亲的医学启蒙
广州解放后,父亲钟世藩留在广州,继续他的临床和学术研究工作。学校经费有限,钟世藩用自己的工资,买实验用的小白鼠,在自己家中的书房做实验。
小白鼠的味儿很大,整个楼房都弥漫这股味儿,这味儿甚至都成了钟家的标志。钟南山对父亲养的白鼠非常好奇。一放学,他就跑到父亲的书房去看小白鼠。父亲做实验,他就在一旁好奇地看着。父亲将白鼠的大脑取出,将脑细胞分离出来,进行检测。在一旁的钟南山像变了个人,原本好动的他安安静静地不敢打扰父亲,仔细看着父亲的每一个动作。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小白鼠实验,让钟南山的脑子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他向父亲请教,钟世藩闲下时,就认认真真地一一解答。见儿子对小白鼠这么感兴趣,他索性让儿子帮忙饲养小白鼠。从此,他不再只想着逗小白鼠玩了,他得完成“饲养员”的工作,必须尽责尽职,每日定时定量喂养小白鼠。父亲有意无意地,用小白鼠对他进行了医学启蒙。
时常有人找父亲,他们在书房里交谈,各抒己见,有时候声音很大。钟南山以为父亲和来客在争吵,但母亲告诉他,他们并非争吵,而是在讨论问题。研究者拥有各自的观点,各抒己见,是很正常的事情。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得讲依据,父亲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这给钟南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治学实事求是,做人也要诚实,父亲从小就教育钟南山:“要把你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说出来。”
在家里,钟世藩也很少闲下来,他在书房里废寝忘食地继续做实验、读书、做研究。这时候,唯一能打扰他的就是病人。有时候钟世藩正看书,外头有病人求医,钟世藩也只是皱皱眉,毫无怨言地出诊,风雨无阻。被父母治愈的病人,眼中流露出的感激与爱戴,让钟南山感受到,当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有很强的满足感,这令他亲近并由衷地热爱“医生”这个职业。
跑步还是学医
进入中学后,强中更有强中手,钟南山在高一时,成绩在班上并不突出。此时,他不服输的天性又被激发出来了。高二时,钟南山的学习成绩如愿赶上,重又成为班级的优等生,同时在华师附中举办的运动会上取得了短跑第四名的成绩。高三时钟南山参加广东省田径比赛,获得了400米赛跑亚军,并打破了广东省纪录。随后又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田径运动会,在男子400米项目中,获得了全国第三的成绩。
他的成绩引起了中央体育学院(今北京体育大学)的关注,希望他能到国家队去训练。钟南山面临选择,要么選择专业的体育竞技之路,成为国家专业运动员,要么选择回归普通高中生升学之路,冲刺高考。在犹豫中,他听从了父亲的建议,选择报考医学专业。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有限,体育竞技不能成为一个人从事一生的工作;但是,当个医生,则可以一辈子研究医学,一辈子治病救人,这是个可以让人从事一生的工作。
钟世藩原本希望钟南山就近报考华南医学院,但是钟南山一心只想报考北京的大学。在年轻人的心中,首都北京有着不可言说的吸引力,大家都认为,北京拥有全国最好的大学,大家都向往去首都北京读书。钟南山在18岁时,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第一个关键的选择——报考北京医学院。在最后的复习期间,他没日没夜地全力冲刺,终于如愿。当年广东省考上北京医学院的仅有5位学生,他是其中一位。
1956年,钟南山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作为北京高校“三好学生”被周恩来总理接见。1958年,大学三年级时他被选拔参加北京市体育集训队集训,备战第一届全国运动会。1959年9月,他在首届全运会上获得400米栏冠军,并以54.4秒的成绩打破全国纪录。1961年,他在运动场上再次焕发光彩,获得北京市运动会男子十项全能亚军。
钟南山的体育运动经历,是他青年时期重要的华彩篇章。30多年以后,他回想这段经历说道:“我为什么到现在还喜欢体育运动呢?因为它能培养人的三种精神:一个是竞争精神,一定要力争上游;第二是团队精神;第三是如何在一个单位时间里高效地完成任务,就像跑400米栏,练了一年,成绩才提高3秒,每一秒都那么宝贵。把体育的这种竞技精神拿到工作、学习上,是极为宝贵的。”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钟南山留校做辅导员,这是当时最优秀的学生才能享受到的工作分配。他会吹黑管,参加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除此之外,他还做过校报编辑,而后又开始从事放射医学教学,研究原子弹爆炸时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他记得父亲曾对他说的话:“一个人要给世界留下点什么东西,才算没有白活。”生命短暂,许多人在这短暂的过客生涯中碌碌无为,悄无声息地来,悄无声息地走。但还有那么一些人,用自己的智慧与热血,为这世间留下了一抹抹亮色,让这世间变得更美好。父亲愿意成为这样的人,而这,也是他的志向。
摘自《钟南山:生命的卫士》(接力出版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