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工匠精神”何以动人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苑·经典美文 热度: 15585
郝思斯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你是否回到了电视剧《西游记》的剧情中?

  央视1986版《西游记》一经播出就轰动全国,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那时,很多孩子每天放学后飞奔回家,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等着孙大圣出来降妖除魔;每当片头曲《云宫迅音》的节奏响起,每个人眼前都会浮现出东海之水澎湃、美猴王腾云驾雾的画面……

  为什么这一版《西游记》能“霸屏”30余年,给一代又一代人带去欢乐,甚至沉淀成我们的集体记忆?《西游记》导演杨洁与同剧摄像师王崇秋合著的《敢问路在何方:我们的西游记》一书中,详尽讲述了当年拍摄的幕后故事。

  1982年《西游记》开拍,一个摄影师、一台摄像机,寒来暑往拍了整整6年。这期间,演员不足、经费不足、技术不足……整个劇组用6年的时间走了一条真正的取经之路。为了找到符合剧组要求的场景,团队跑了26个省、市、自治区,跋涉几千公里,光布景的美术设计图就画了几千张。众多特技靠人工、人力乃至冒险完成。如《大战红孩儿》一集,红孩儿放火烧孙悟空的画面,是六小龄童裹上石棉衣被真的火烧;吊威亚的钢丝太细,六小龄童、马德华等都曾从空中摔下来过,每一帧腾云驾雾的场景,都是演员们拿命换来的……这些细节足够说明,这部道具、特效都略显粗糙的《西游记》为何能在人们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部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离不开切磋琢磨的细功夫。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京剧大师李少春每次演出前吊嗓子时,都要仔细把剧场每一个座位走一遍看一遍,心里要知道每一个观众在怎样的角度看他、能不能看明白听清楚……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工匠精神”往往意味着吃苦的决心、刻苦的努力、艰苦的付出,和不苦尽不轻易甘来的过程。正如杨洁导演所说,“以唐僧取经的精神来取完我们的真经”。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我们怀念过往经典,其实是在怀念那份做事、做人的匠心。这种匠心,不仅体现在文艺创作中,我们身边又何尝没有。例如,山西省晋中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120调度员们成了“网红”——他们为提高救护速度,从2007年起,坚持11年自己“踩点”亲手绘制地图,通过这种“笨功夫”来熟悉城市中每一个小区、每一栋楼的位置,防止救护车因道路问题“减速”。这些一笔一画、井井有条的地图传到网上后,被数以万计的网友点赞。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也是一群用一辈子时间修复文物的普通人。在脆弱而又珍贵的文物面前,他们用静心、细心、耐心日复一日地描画、纺织、修补、临摹,让人们看到工匠精神对守护传统文化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会被深深打动?这些普通人,在他们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对工作专注倾心,对细节追求完美,对技艺不断磨砺。也许没有鲜花和掌声,但这样的工作状态和精神品质,让他们身上散发着光芒。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坚定、踏实、严谨、专注、敬业、精益求精……如果人人都能将这样的品质在内心沉淀,有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韧劲,定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