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泛黄的信封,把手写好的信件塞进其中,像是写下最珍视的心事一样郑重在信封上写上收信人的姓名、地址、邮政编码,是很多人多年前的回忆。没有网络通信的时代,收到一封信件的欢欣远非今天看到躺在邮箱里的一封封电子邮件可比。之前,一则“邮政编码将被取消”的新闻备受关注,虽然国家邮政局发表声明称,“取消邮政编码”是部分媒体误读,不过依然唤起了网友对填写邮政编码时代的回忆。
邮政编码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最早的邮政编码于1959年在诺威治邮区试行。邮政编码由阿拉伯数字组成,是代表投递邮件的邮局的专用代号,也是这个局投递范围内的居民和单位通信的代号。英国的这项研究引起了很多国家的注意。
然而,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使用邮政编码的国家不是英国,而是德国。1961年,当时的德国(西德)正式公布4位数的邮政编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之后,1965年后,随着邮件投递中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邮政编码的优越性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它的优势在于,机器不识别语言,但是可以识别数字。机器可以通过信封的数字快速分拣信件,速度比人工分拣提高了很多。紧接着,美、英、法、澳、瑞士等国陆续推行。如今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使用邮政编码。
我国目前采用的邮政编码为“四级六码”制,即每组编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这6位数字分别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邮区、县(市)邮电局和投递局(区)四级。6位数的前两位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前3位代表邮区,前4位代表县(市)邮电局,最后两位是投递局(区)的编号。
实际上,我国邮政编码成熟使用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我国于1974年开始研制邮政编码,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拟定出“全国邮政编码试行方案”,并于1978年在辽宁、江苏、上海等省市进行试点。1980年7月1日开始正式在全国宣传推行。由于当时宣传工作不深入,致使一些单位和群众认为推行邮政编码为时过早。1980年9月26日,《人民日报》转载《市场报》的《一家方便万家难》的文章后,鉴于舆论压力及实施邮政编码条件不成熟,邮电部决定暂缓推行邮政编码。直到1986年,全国邮政工作会议决定重新在全国推行邮政编码。
翻看过去的旧信封,6位数的邮政编码一般写在横式信封的左上角。其实邮政编码使用之初,规定使用左上方和右上方带有红框邮政编码的标准信封,后来又规定使用左上方带有红框邮政编码的标准横式信封。这在中国邮政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它规范了多年来较为随意的信封填写状态。
从本质上说,邮政编码是实现邮件机器分拣的邮政通信专用代号,是实现邮政现代化的必需工具,最终目的是使信件在传递过程中提高速度和准确性。邮局曾经是人们邮寄信件的唯一选择,邮政编码也只属于邮政。如今,民营快递行业十分发达,虽然快递单上还有邮政编码这一项,但是却并不要求寄件人必须填写,只要有单号和二维码,系统就可以对这个快递的配送做出最佳处理,且快速、准确。
所以,现在快递单据上面的单号和二维码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邮政编码。也许不久的将来,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不僅邮政编码会退出历史舞台,每个人也许都可以建立统一且唯一的“个人地址ID(唯一编码)”,来实现更快捷的通信。
摘自《济南时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