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多少人多少次的出席是因为拒绝不了面子。给人情面,成了违背本心的托辞。我们将自己置身于无奈之中,便理所当然成了人情的受害者。
有人或许会辩驳,人情是社会上必不可少的成分,没有它,人与人的交际不复存在。然而,又有多少人在灯红酒绿的宴席中辗转,终其一生忙忙碌碌,初心却无处安放。所谓人情,成了一个陪衬者。笑脸留下,青春留下,将大把的空虚带走。我们奢望借助于人群与人情成就自我,心劳成拙,落得一场将自己埋没在人堆里,消失在人群中。
当伯牙摔碎了木琴,斯人已逝,琴声亦逝,从此再无人情。钟期之情可遇不可求。人情,绝非来自刻意的营造。或许就在一瞬,就冥冥注定了一段地久天长。
诚如太白与少陵野老的相遇,无须酝酿,长吟短啸之间,便觉出是知己。这种人与人的遇合,岂能是在哗然的宴席上找寻到的,嘈杂,早已经赶走了真情。
巴金在《家》中写到:“晚上人们卸下了白天所带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我们躲在面具后面,有恃无恐地说着虚伪的话。沾沾自喜于对人情的维系,自以为滴水不漏之间,失掉了真正的自我。
当辛德勒握着那枚代表感恩的戒指时,他才明白,那所谓的在商场上的如鱼得水,钱权交易下的完美人情,在这枚神圣的戒指面前,不堪一击。人情终抵不过人心,当心灵深处的那份柔软被触及,辛德勒明白了藏在心底被人情掩盖的善良。
当陶潜归于田园时,便是他对人情最大的鄙夷。潜心于山水之境,只有人与自然的交情,才是那样的淡泊隽永。帶露的锄头与大地交谈,一丛丛盛开的菊花,是自然对诗人的赠礼。
大胆地揭穿藏在人情后的无数厌烦吧!人情永远都不会成为生活的全部,相反,它可能成为我们沦落至世故与平庸的根源。坚守清白,不畏粉身碎骨,坚守底线,咬定青山不放松,果敢地从人群中剥离出来,果断地拒绝那些不想出席的“盛宴”。不必在乎流俗口中的所谓不近人情。
在他人狂欢之时,捧一本书,惬意地呷一口清茶,无所顾忌地做一位“不近人情”的来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