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在人类发展史上只是弹指一挥间。
但是,中国人民在这个时间段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岁月无言,记忆有痕。真正的历史,不惟宏大叙事,很多时候,恰恰是角度的变换,细节的挖掘,让历史更加有血有肉、精诚动人,更加充满人性与温情。
2017年9月24日23时38分,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钟扬就党支部会议议题征求院领导意见,在微信群里“圈”了所有人:“我们何不在26号下午花一个小时开个会,讲讲黄大年呢?”
此时,距离黄大年去世,已有8个多月。而就在微信留言几个小时之后,钟扬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53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过去的这一年,我遇到了两个不爱睡觉的怪人,他们一天就睡四个小时,每天如此。
钟扬,复旦大学的植物学家,人送外号“钟大胆”。他最喜欢干一件事,就是上青藏高原采集各种珍稀植物的种子,一忙起来睡觉也顾不上。别人定闹钟都是为了提醒起床,可他在半夜三点给自己定了一个闹鐘,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放下手头的活儿,该睡觉了。
黄大年,吉林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为了做国家的大项目,他经常带病出差,连夜赶路,还总是订最晚的航班。有几次在办公室累到晕倒,他爬起来吃点速效救心丸,又继续工作,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拼命黄郎”。就连接送他的司机师傅都总是闹着要“罢工”。后来师傅看着他上车倒头就睡不落忍,从自己家里拿来了枕头和毯子放在后排,让黄大年能踏实睡一小会儿。
我是一名新华社记者,曾经接触过不少典型人物,但遇到这么疯狂的人还是头一次。如果他们还在世,我真想问他们:这么疯狂到底图什么?
我带着这个问题,走到他们工作过的地方,走到黄大年躺在地上阻挡卡车强拆无人机库的地方,走进钟扬那个一抽屉都是没报销的机票和发票的小办公室。我慢慢了解到,这两位科学家这么惜时不惜命,就是为了他们的科研,为了国家的战略事业。
他们两个都是想做事、做成事的人。黄大年的目标是“把地球变成透明的”,他在事业巅峰的时候选择放弃所有成就回国,甚至不惜威胁妻子离婚。在他的推动下,我们对大地和深海的认识追赶了发达国家20年的进度。
钟扬用一辈子去追他的“种子梦”。他用生命最后的16年在高原上无数次弯腰,换来了4000万颗种子的“宝藏”,他留下的一支“精锐部队”,让我们在进化生物学领域能够与日本和欧美三足鼎立。
但他们很纯粹。他们不是院士,走的时候也没给家里留下多少钱。他们身边的人说,他们眼里心里装的东西太多,就是装不下他们自己。
采访得越深我才越明白,每个科学家心里,都住着一个奋斗的灵魂。我去吉林大学的时候,地质宫传达室的大爷讲起黄大年,哽咽得整个人都在抖,他把我拉到地质宫外,指着黄大年五楼的那间办公室跟我说:小伙子你看,就是这个窗户,每天都亮到最晚。
我最不敢面对的,是钟扬妻子张晓艳的那双眼睛。我看着这样一个独自撑起一个家庭的大学女老师,我问她:您现在对钟老师有怨吗?后悔跟他相识相知吗?她平静地摇了摇头说,她一直都明白,她无怨无悔。她明白钟扬对西藏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爱,她知道为了西藏的事儿、为了填补国家的空白,钟扬会去牺牲一些东西。
钟扬留给妻子的,是两个还在上中学的儿子,钟扬为这对双胞胎取名“云杉”和“云实”,一个是裸子植物,一个是被子植物,两种植物全都是钟扬的挚爱。巧的是,在黄大年的弥留之际,他的外孙在英国刚刚出生,他给这个没有见面的外孙起了个名字:春伦。因为长春和伦敦这两个城市,住着他这一辈子所有的梦想。
钟扬走后,钟扬家人做了一个出乎人们意料的决定:把138万元车祸赔偿金全部捐出,成立钟扬教授基金,奖励上海和西藏的优秀师生。在这之前,张晓艳问小儿子钟云实,你觉得爸爸的这笔赔偿金该怎么处理?这个15岁的孩子说了一句话:“这是爸爸用命换来的钱,我们还是应该用在爸爸的事业上。”
生命无法永恒,奋斗者的精神却能不朽。
在黄大年去世前一个多月的时候,他在夜班飞机上晕倒了。下了飞机,已经是凌晨2点,黄大年被紧急送往医院,人已经昏迷,可怀里一直紧紧抱着随身的电脑。他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可能快不行了,如果我不行了,就把这个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一个国家需要奋斗者,一个时代也呼唤着奋斗者。从黄大年到钟扬,正因为他们有一种信仰,信仰这个美好的时代,他们才愿意为这个时代做出伟大牺牲!我想,一个国家的事业,不就是靠这么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下来的吗?
钟扬留下了4000万颗种子。现在,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对我们来说,这4000万颗种子,不仅是青藏高原的青松翠柏,也不仅是地质宫里不灭的明灯,而是我们心里的希望,是远方的梦想,是我们脚下的路。
我明白,只要希望还在,一直往前走,种子就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