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端阳的尴尬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书文摘 热度: 15251
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民歌里爱唱“五月里五端阳”,我也喜欢叫它端阳,觉得比端午响亮,又着一阳字,给人一片艳阳天的感觉,“五月榴光照眼明”,此其时也,明晃晃地照亮了记忆。

  这有什么可尴尬的?

  前些时候,国人中有一根弦被所谓“申遗”的传言触动,一时好像传世家珍、镇宅宝物至少是一张祖传秘方遭了贼偷似的,无名火起,无以名状地激昂慷慨,后来发现不全是那么回事,那份尴尬算是过去了。

  剩下的问题,是在没人抢你“端午节”这个专利的情况下,13亿人怎么过这个节?闹了那一番以后,何以面对世人瞩目,众目睽睽?

  本来,吃吃粽子,赛赛龙舟,照例把个五月节过了,倒也平安无事,如今反不免有些尴尬了:中国人冷静下来,也还是要面子的呀。

  五十多六十年前,每逢端阳,用雄黄酒在小孩脑门上写个“王”字,还在门前挂蒲剑,贴剪纸———红纸上剪的是“五毒”,意在驱除之,孩子们身上佩一串精致的香包、艾虎,也仿佛祛病避邪的护身符,这些物事沿街都有叫卖的。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民俗,大概跟《荆楚岁时记》、《燕京岁时记》的记载都还差不多,《白蛇传》也是说端阳节雄黄酒让白蛇娘娘显了真形。家住北方,无缘看赛龙夺锦,但吃粽子是不必说了,不过老北京的粽子里小枣、豆沙居多,我小时候没吃过咸粽子。后来想想,这些遗风似乎源自先民,开春惊蛰,毒蛇害虫也出来了,要薰香、扫除,还要搞体育活动,增进健康,预防为主。

  把这个日子跟屈原联系起来,说龙舟是为屈原招魂,粽子喂鱼以保护屈原的遗体“无使蛟龙得”,多半是后来的附会;我想,因屈原自沉于江,表示怀念的祭祀无疑要在江边举行;能够举行这样的祭典时,恐怕须在顷襄王死后。人们纪念屈原,已是痛定思痛,更多理性的反思,不仅是情绪的宣泄;换句话说,时过境迁,把祭典跟旨在促进夏季卫生的活动结合起来,大家也没有什么异议,就像多年来清明虽是家家扫墓慎终追远的严肃日子,但不成文的习惯,也已经跟春天的踏青结合起来了。

  风俗习惯这种文化现象,多半是历史积累,因缘际会,自发形成,逐渐演变,跟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集体记忆之间,隐约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互动关系。经过暴力的禁止和打断,一部分跟人们生存意识联系紧密的可能反弹,甚至强烈反弹,像迎神许愿,祈福求财;另外一些本来重在文化情趣,历史内涵,这个传统已在几代人中掐断,即使为了开展旅游,或索性就是为了“申遗”,号召或组织恢复,往往只能是得“形”而忘“意”,搞成仅供观光客猎奇的旅游项目罢了。

  比方说“七夕”,这是综合了古代“乞巧”风俗,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传说,以及李隆基和杨玉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故事的日子。有人想把它操作成中国的“情人节”,恐怕最后也会落得一个尴尬。

  更尴尬的是端阳节,想在吃粽子、划龙船之外,引来屈原作文章。屈原不仅是中国的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战争中在陪都重庆,文化人曾定端阳为诗人节。那时候郭沫若一个借古讽今的剧本《屈原》也曾轰动山城。人们认同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那份悲悯的情怀,对屈原遭到小人的嫉恨造谣构陷、不得不投水自尽的命运抱着同情。从那时起,五六十年过去了,老一代的屈原研究家中,似只有游国恩教授不改初衷,得保令名。

  到今天排队买粽子的顾客中问一问,有几个知道屈原?或者,只是由粽子想到屈原,就如因酒才想到李白?

  这不是端阳节最大的尴尬?

  (选自《旧时船票》/邵燕祥 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1月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