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电影、会写字的机器人、猫在大钟后面的小男孩儿,一个神秘的梦想,把他们连成了一本神奇的书。《造梦的雨果》使用大量的整页连续插图,画面奔涌而出,宛如一部在纸上流动的小电影。
也许你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本神奇的书。它厚厚的书页并不影响你在一天之内把它看完,甚至你不会觉得阅读起来有任何负担,它是小说,又似绘本,更像电影;它精彩,它神奇,它充满惊喜。
这本神奇的书开头就不同寻常,主人公雨果的爸爸生前是个钟表匠,曾在工作的博物馆里发现一个非常精致但坏了的机器人。父亲一面修理机器人,一面将修理的步骤写在笔记本里,并将笔记本作为生日礼物送给雨果。后来父亲离奇丧生于博物馆的大火中,雨果冥冥中觉得机器人一定能说出父亲留下的话,于是执著地想修好它。为了修理机器人,雨果经常去玩具店老人那里偷玩具零件,却被老人逮个正着。老人发现了笔记本,非常震惊并没收了笔记本。百般周折,在老人的教女伊莎贝尔的帮助下,雨果终于拿回了笔记本,修好了机器人。但是,机器人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写出父亲留给自己的任何字。失望之时,他们却突然发现,机器人展示给他们更为离奇和复杂的信息。机器人最终写了什么?这里面为何有这样多的巧合?不要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它正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而由此引出更复杂、更惊人的秘密。雨果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一般的小说不同,《造梦的雨果》表现方式非常奇特。书中的连续插图有300页之多,翻页成了电影镜头的剪接,图像在翻页中如电影播放般有了故事的鲜活和紧凑。文字与插图的递进式拼接,让读者如同置身于叙事之中,整本书读下来就像看了一部小型的默片电影。作者采用底片般的黑色外框,框住文字页和图画页,一如默片的字幕卡。跨页的黑白图是一幅幅铅笔素描,温暖的炭笔素描层次丰富,恰当地制造着光影效果,勾勒出人物的细腻动态和微妙的内心变化。故事一开始,作者就刻意把读者带进电影院,四十多页插图由远至近、由小变大,最后聚焦在主角雨果身上,和大银幕上的表现手法别无二致,这种风格贯穿全书始终,及至合上全书,才恍然发觉自己原来是在纸上看了一场电影。
更神奇的是,这本充满了表现主义色彩的小说重要人物之一——玩具店老爷爷的原型正是表现主义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大师,书中采用了梅里爱原名,并撷取他真实的故事和电影剧照穿插于书中。乔治·梅里爱在从事电影工作前,先在父母亲经营的制鞋厂工作,后来把工厂的股份卖给兄弟,买下魔术剧场,成为魔术师,他曾亲手制作魔术用的机械装置和拍摄电影的摄影机,这些事实都和小说后半段梅里爱自述的生平吻合,而魔术和机械装置也同时成为小说的重要主题。那个表演与魔术相融于电影的年代,在悬疑迷人的叙述中惊喜呈现。
该书的作者布莱恩·塞兹尼克,凭借这本《造梦的雨果》赢得了2008年的凯迪克金奖。谈及本书的创作灵感来源时,塞兹尼克说“数年前,我读了盖比·伍德的《爱迪生的夏娃:探求机械生命的魔术史》,因此得知许多机械发条玩偶(就是书中的机器人)收藏品的真实故事。原物主将这些机器人捐赠给巴黎的一座博物馆,它们被搁置在潮湿的阁楼里,最终难逃被丢弃的命运。我想象有个男孩发现了那些损毁、生锈的机器,就在那一刻,雨果和他的故事诞生了。”
让我们静静地翻开这本神奇的书。
灯光由暗转黑。
银幕亮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