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时代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积极性的影响因素探析——基于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生代 热度: 16906
龚重月 四川大学

一、基本概念解析

居民是社区活动的主体,社区是基层政治秩序重建的场域,是个体和组织重建权力关系的载体,是连接微观行动和宏观秩序变迁的中介【1】.要明确影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的因素,首先要厘清这二者的概念.

  对于城市社区治理而言,公众参与社区治理也就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是指作为社区治理的主体之一的社区居民,依法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致力于社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决策活动的确立和实施,打造文明和谐社区,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感,最终实现社区与居民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意义重大.

  "治理"是与"统治"相对的一个概念,同时我们可以在最基本的意义上将社区理解为一种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生活的共同体.因此,本文认为,社区治理是指政府、基层党组织、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组织以及居民等生活在共同区域范围内且具有社区认同感的主体,通过相互之间协商合作,依法参与本社区的公共事务活动,提供社区服务,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

二、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积极性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新兴的"社区治理"还在发展完善中,现阶段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着不少共性问题,分析这些问题是提供针对性解决措施的前提条件.

(一)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的现状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因此,我国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建言献策.但事实却是,我国民众对社会公共事务、政治事务等的参与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不关心、不发言的被动参与,即参与积极性不够.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那为何会有这样的现状呢?本文基于"公众参与阶梯理论"来分析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较低的原因.

(二)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积极性较低的原因分析

"公众参与阶梯理论"是1969年谢里?安斯坦(Sherry Arnstein)提出来的,即把公众参与规划的程度比作一把梯子上不同的阶梯.她认为公众参与的阶梯可以分为3个层次、 8个阶梯.如图1【2】所示.

  

  

  图1 公众参与阶梯理论

  如上图所示,Arnstein将公众参与分为了三个层次,八个阶梯.基于"公众参与阶梯理论",可得出现阶段我国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较低的原因如下.

  1.居民政治素养较低

  在社区治理中,居民更多的处于"公众参与阶梯理论"的"无参与"层次.这主要源于"臣民"文化影响深远和居民政治素养较低两方面原因.我国根深蒂固的"臣民"文化使得居民政治素养较低,维权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居民的政治素养普遍较低.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不甚了解,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公共政治事务独立判断的能力,容易产生"跟风"现象.

  2.社区资源分配不合理

  根据"公众参与阶梯理论",利诱性参与的意图是调教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使公众接受规划,并不是真正要听取意见.虽然居民政治素养欠缺是导致利诱性参与发生的因素,但主要归因于社区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在社区治理中,掌握着丰富社区资源的社区党委书记和居委会在决定社区事务上具有绝对优势,这与"一无所有"的居民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的能力

"公众参与"于我国的发展虽不及西方,但我国有适宜公众参与发展的土壤.对于问题背后的原因,我们应适时提出建议来予以解决,促进其良好发展.

  要摆脱"无参与"层次,居民就需要在社区治理中拥有发言权,拥有发言权的前提即熟悉社会公共事务.因此,居民要摆脱"臣民"文化的影响,便需要树立公民文化的意识,积极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为解决信息不对称、信息延迟性等社区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高社区服务能力.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社区治理的发展,创新社区治理模式不仅需要坚持党的领导,还需要多方共同的努力,除了政府的扶持,居委会、社区组织、居民等都需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积极形成多元治理的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的社区治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在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积极性较低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社区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应各司其职,在促进社区整体发展的同时积极提升自身的参与素养和能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