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生代 热度: 13062
李毛毛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一、引言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学界对"差(一)点(儿)"结构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差(一)点(儿)"的意义、用法以及其后加"VP"和"没VP"结构的歧义、语气和羡余现象等,如朱德熙(1959,1980)、沈家煊(1987)、马庆株(1992)、江蓝生(2008)、袁毓林(2011)、范晓蕾(2018)、鲁承发(2018)等.这些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各家主要集中于共时平面来寻找新的解释理论.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历时平面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有邱斌(2007)、张玲(2007,2008)、朱燕(2008).这些学者的论文中都提到"差(一)点(儿)"结构受到"争些儿"、"差些儿"、"几乎"、"险些儿"等结构的影响,但并没有展开详细分析这些结构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新的结构为什么出现等问题.

二、"差(一)点(儿)"的来源及演变

1、差(一)点(儿)

  已有研究已经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2、差(一)些(儿、子)

  在检索明清代古籍的时候,我们发现与"差(一)点(儿)"同时存在的还有一个"差(一)些(儿、子)"的结构.例如:

  (1)李英说:"我在众姐妹中,总是比你差一些." (《雍正剑侠图》)

  (2)想来都是一个人,不过名分里头差些,何苦

  这样毒? (《红楼梦》)

  (3)他那眼泪汪汪的光景,差些儿就要放声大哭.(《绿野仙踪》)

  "差(一)些(儿)"最早出现在北宋,是动词用法,前面常用副词"只是"、"只"来修饰,后面加宾语.例如:

  (4)今人多是如此.初间只是差些子,少间究竟将去,越见差得多.

  南宋以后,开始出现形容词用法.元明时期,"差(一)些(儿)"结构的形容词用法迅速发展繁荣.在形式上的表现是前面表示程度的副词除"只是"、"只"以外,还有"略"、"微"以及介词短语等,而且位于句末.

  明代后期,出现了副词用法,标志是"差些儿没VP"和"差一些儿不VP"结构的出现.此时,句中出现了充当谓语核心的动词,而且动词前面还有否定副词.

  明末清初以后,"差(一)些(儿)"使用的频率很低,直至清代中期基本消亡.与之相反,"差(一)点(儿)"则大量涌现.至于现代汉语中的"差(一)些(儿)",我们认为是方言痕迹或者古语残留的表现.

  3、争(一)些(子、个、儿)

  根据检索结果,前文讨论的"差(一)些(儿)"的副词用法都是用于否定形式中,而且只有5例,绝大多数仍是动词和形容词用法.这说明"差(一)点(儿)"后加否定形式的出现符合情理.对于"差(一)点(儿)VP"的出现,我们通过翻阅文献,找到了"争(一)些(子、个、儿)"这一结构作为标准.

  表示"欠缺,缺少"意义的"争"出现于唐代,如:

  (10)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 (杜荀鹤《自遣》)

  南宋时,开始出现"争些(子)"结构,语义上表示"差点儿".它在句中常与"只"或者"只是"搭配,作谓语,后面不加任何成分.在这种结构中,"争些子"出现次数居多.例如:

  (11)天理人欲之分,只争些子. (《朱子语类》)

  (12)惟卒遇君臣大变,利害之际只争些子,这诚是难.(《朱子语类》)

  少数句子中的"争些"开始出现副词用法.虚化的标志是"争些"由在句末单独作谓语成分变为用在句中谓语动词前,或者是单独出现,这表明"争些(子、个、儿)"结构的副词用法萌芽.例如:

  (13)莫管我的女孩儿,为你争些不见了性命. (《张协状元》)

  (14)江左惟公,争些子,吾其衽发. (刘克庄《满江红-傅相生日癸亥》)

  元明时代是这一结构的繁荣期."争(一)些(子、个、儿)"的副词用法大量使用,迅速发展成熟.同时,它的动词和形容词用法逐渐减少.统计发现,北大语料库中储存的相关文献中,"争(一)些(子、个、儿)"的副词用法共出现了69次,后面加肯定形式的占据大多数.在语料库中,后面加"不VP"形式的只有4次.例如:

  (15)气的我痛如泪血流难尽,争些魂逐东风吹不回. (《看钱奴》)

  (16)会拍马过桥,桥上土塌,陷住马蹄,争些儿掀下马来.(《三国演义》)

  (17)平生意气豪,只争一些儿不到. (《韩湘子全传》)

  明代末期以后,"争(一)些(子、个、儿)"的使用频率降低,只保留部分动词用法.例如:

  (18)那看的人见牛通是个野蛮人,况这五个人都是异乡来的,与他争些什么,都一哄的散了. (《说岳全传》)

  (19)尔代人争些闲气,与吾为仇,吾怕男蟒苦将尔拿来供奉,还是未得好报. (《绣云阁》)

  以上观察表明,"差(一)点(儿)"、"差(一)些(儿)"和"争(一)些(子、个、儿)"的出现及使用并不相同(附表1).

  

  宋代 元明时代 清代争(一)些(子、个、儿)出现,数量较多,以动词和形容词用法为主,副词用法开始萌芽发展,大量出现副词用法,后面或是肯定形式,或是"不VP"的否定形式,但以肯定形式为主逐渐衰落,清代以后只保留部分用法

  

  表1

三、"差(一)点(儿)"出现的原因

由"争(一)些(子、个、儿)"到"差(一)点(儿)"的演变伴随着词语的替换和用法的兼并.元代出现了"争"和"差"连用构成的"争差"词组,并大量应用在戏剧作品中."争"和"差"在"欠缺,缺少"这一义项上是同义词,"争差"连用构成同义复合词.例如:

  (20)只年纪争差,人说是同胞姊妹,这面庞厮像,天生合一个爹娘.

  (21)第二个好汉,名唤邹润,是他侄儿,年纪与叔叔仿佛,二人争差不多.

  "争差"的使用促进了"差"替代"争"形成"差(一)些(儿)"结构的过程.在使用过程中,"差(一)些(儿)"逐渐吸收了"争些(子、个、儿)"的副词用法,但常用于否定形式中.用法的分工实现了词汇的第一次替换.

  从"差(一)些(儿)"转变到"差(一)点(儿)",是词汇的第二次替换,同时也发生了用法的兼并.这次变化是全方位的,包括动词、副词和形容词用法.从结构本身来看,明代中后期的"争(一)些(子、个、儿)"和"差(一)些(儿)"均已发展成熟.二者本质上是同一个结构,但在句中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表现,这客观上不符合汉语语言的经济性和简约性原则,那么出现一个相似的的结构来统一这些用法是必然会发生的.从语言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明末进入清代以后,"'点'字逐渐代替'些'字……至迟从《红楼梦》的时候起,口语里已经是'点'占优势,至少有一部分'些'只是一种因袭的写法."另外,随着"争"及其组成的同义结构的消亡,由"差"和"点(儿)"组成一个既有旧成分又有新成分的结构便应运而生.同时,也正是因为之前的"争(一)些(子、个、儿)"和"差(一)些(儿)"的用法已经发展成熟,所以"差(一)点(儿)"在明末一出现便迅速在文学作品中应用,三种用法同时存在,并沿用至今.

四、总结

本文从历时平面的角度考察了"差(一)点(儿)"的来源,对邱斌、张玲、朱燕三位前辈的研究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我们承认"差(一)点(儿)"的产生发展受到"争(一)些(子、个、儿)"和"差(一)些(儿)"的影响,同时,对于他们忽略或者尚未探究的地方,我们在前文进行了详细分析(见表1).但是,本文只是提出一个研究"差(一)点(儿)"的新角度,并稍作完善了前人的成果,并没有细致深入地分析"差(一)点(儿)"句式.对于"差(一)点(儿)VP"和"差(一)点(儿)没VP"句式,我们初步认为可能语义表达的重点不在"VP"和"没VP"上,只是强调"差(一)点(儿)",这值得进一步商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