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生物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生物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讲生物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实操能力,满足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新课改背景下,从社会到学校,新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开始得到应用和推广,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中心不能局限在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参加考试等方面,而是要让学生在某个学科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起学科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进入到高等教育层面时能够快速适应,自我学习,自我提高。2 中学阶段生物核心素养分析
中学阶段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中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科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学习态度、个人品格与知识素养。现阶段中学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通过学生对理性生物思维的树立、生命观念的形成、学科社会责任的建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理性生物思维的树立是中学阶段生物学科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要求。生物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生物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树立是学习生物学科的前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生物知识,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模拟等学习方法,并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收获学习成果。
其次,树立学生对生命的观念也是生物学科对学生素养的要求之一。生物科学主要研究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具有新陈代谢、自我复制特征的生命体,让学生了解自然当中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生物自身的生命特征等知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
中学阶段生物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要求的最高层次就是让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感。人作为社会属性的生物,在社会事务和个人事务处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影响。中学生通过生物学科学习,在掌握生物知识后,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生物观念,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从而推动学生在生活当中主动承担起宣传健康知识、科学观念、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社会责任。
3 中学阶段生物核心素养培养教学设计方法
3.1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核心
中学阶段生物学科的教学工作的核心必须要把激发学生学科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学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上受到老师教学传统教学方法的约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氛围不活跃。因此,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回答生物知识。如,在《细胞的生活环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出问题,如细胞在我们身体当中是如何生存的?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会自己的探究,在求知欲的引领下,学生就会自己从课本、网络等渠道自己查找相关的知识。随后,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资料和自己学习当中的疑问,以学习成果分享为切入点,再讲解课堂知识,就会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3.2 采用小组合作的教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样,多变的教学方法的中心内容主要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宗旨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激发自身的潜能,提升学生在课堂的主动性进而参与性。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主动性,通过小组之间合作讨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最终得出自己小组的答案,小组之间的答案相互交流、互相补充。比如,在生物课程《月季的花药培养》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分小组探究的方法,但是教师在分小组的时候要注意分组结构,组中要有文化成绩较好的同学,还要有善于思考和发现的同学,同时有善于查找资料和记录的同学,这样的小组在合作探究时才会有好的效果,才能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的优势发挥出来。3.3 采用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的教学方法
哲学当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就是:认识从实践中来再反过来指导实践。生物学科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只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对学生生物实验的操作,或切断生物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工作就变成了无根之水。因此,教师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时候,要重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如,教师在讲解染色体的知识当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视频或者图片,从生活当中选取相关的图片为例,许多植物是同一品种,但是它们之间却有很大的区别,这就是染色体的作用。比如,草莓、野草莓和多倍体草莓等不同的品种,它们之间的品种差异就是由于染色体数量不同而产生的。教师通过解释他们之间染色体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异,从而使得他们变成了不同的草莓品种。通过这种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与联想当中,了解生物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生物核心素养。
总结
新课改背景下,从社会到学校,新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开始得到应用和推广,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不能局限在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参加考试等方面。而是要让学生在某个学科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在生物课堂教学当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树立起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