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的暑假,远嫁法国的一位朋友带着她的两个儿子来北京玩,两个男孩一个十四岁,一个九岁。看见他们的行李箱里带了好多书,我心想,每天白天玩得那么累,哪有时间看书?结果那两个男孩每次外出回来之后,有三四个小时都在读书。
和朋友聊天,她说一般法国的家长会特别在意孩子有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因为只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人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找到奋起直追的道路。热爱读书的孩子善于思考,这比单纯的考试成绩重要得多。
读书和上学不是一回事,细细想来,的确是这样的。
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孩子一生真正的求知出发点。
我的儿子读书几乎是没有“禁区”的。进入小学之后,学校布置的阅读课程作业的量本来就很大,许多在人们看来是大学生才会阅读的书,他们一二年级就开始读了,连蒙带猜地啃完一本本大部头。儿子三年级的时候开始读《鲁迅全集》,他对他父亲说:“总看课本里有鲁迅的文章,觉得很有意思,但对他的印象还是模糊,感觉像个爱发牢骚的怪老头儿,真实的鲁迅不应该是这样的吧?”
于是儿子每周去上课时,书包里便带上一本《鲁迅全集》。老师看见儿子的课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鲁迅全集》也是要打个愣怔的。那段时间,班里的大部分同学还都沉迷在《冒险小虎队》的故事里呢。
渐渐地,我发现了儿子读书的套路,他不像他父亲那样随意乱读,抓到哪本是哪本,他的读书习惯变得越来越有计划性,基本是根据自己目前的需求来读,这让他父亲崇拜得五体投地。他可以自己读那些专业的理论书,在我看来,那些书枯燥得令人发疯,他却读得津津有味。
在读文学作品时,他习惯把一个作家的作品贯串起来读,一读就是一套,从处女作一直读到最后的成名作、经典作。这樣读书的好处是可以对作家的一生有全面的审视,但却不能太任性,因为一个作家一生的作品,经典的也就那几部,并不是篇篇都字字珠玑。但儿子认为,只读经典是一种业余的阅读方式,读全套才是专业的阅读方式。
儿子的读书方式是专注、集中和反复,不管读什么书,他的手里都会夹一支笔,边读边做笔记。
一个作家的作品读下来,他对这个作家的成长和世界观以及在文学界的地位等都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是一种“求甚解”的读法,比那种粗糙的“不求甚解”的读法要收获更多。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