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数学学习存在于周围现实生活中。因此,教师要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使儿童在情境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和增强对数的意识和数的思维,从而促进幼儿对“数概念”的深度学习。
一、促进幼儿“数概念”深度学习的三个立足点
“数概念”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数概念”的学习主要聚焦幼儿的计数能力和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数概念”的深度学习强调的是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以及理解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立足点一:基于儿童特点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数字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简单的实物运算阶段”三个阶段。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不断积累而上升的过程,不同儿童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可以结合学前儿童数概念学习与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其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立足点二:载于问题情境
深度学习需要幼儿在问题的情境中发生。把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幼儿的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将数学回归于幼儿的生活,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思维的方法去面对生活情境中产生的问题,让幼儿在知识与场景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
立足点三:终于儿童发展
引发幼儿对于数概念的深度学习,最终获得的是幼儿在认知和学习品质上的发展。从认知层面来说,深度学习发展的是幼儿运用已有知识去固着新知识的能力。从学习品质上来说,激发了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动机,把儿童看作是有好奇心的、有能力的问题解决者。
二、利用生活情境促进幼儿数概念深度学习的三个策略
幼儿学习数概念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应当立足于生活实际,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科学设置问题,运用有效的数学语言有目的的引导和支持,并提供幼儿直观感受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促进其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一)利用日常的生活情境 触发幼儿数概念的深度学习
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离不开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背景。在引导幼儿展开数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设置情境,在自然与非正式的活动中帮助幼儿丰富有关数的经验,建立数概念。1.关注日常生活的数概念学习。
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并且与幼儿的一日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几点上学,看看时钟上的数字,相互联系的手机号码,爸爸妈妈的车牌号码,乘坐几路公交车,自己家的门牌号码等等。幼儿在与教师、家长找一找生活中用数字标识的事物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用在不同的地方,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
2.利用生活素材的数概念学习。
教师可以随机在幼儿一日生活的情境中展开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在早操前和幼儿一起数一数今天班里的人数,练习点数;餐点时间,值日生给每组同伴分发餐具,强化幼儿对于按数取物的学习;点心环节提供中大班幼儿不同形状的饼干,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但是总数不能超过5块,幼儿在拿取饼干的过程中就会涉及点数、按数取物等数概念的建构,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观察自己拿到的不同形状的饼干各有几块,初步探究5的组成与分解。
通过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找到的多种机会,将数概念的学习润物细无声般的融入到了幼儿知识经验的感知与积累中。
3.结合游戏情境的数概念学习。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教育情境,并增加幼儿接触数量问题的机会,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例如,在开火车游戏时,幼儿将抽到的数字卡片挂在脖子上,请挂有数字1的幼儿当火车头,其他人根据自己卡片上的数字依次排在火车头后面,排到10,火车就可以开了。
又如,在《马兰花》游戏中,幼儿围成圆圈,边走边念儿歌“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开的几瓣花?”教师随机报出数字:“开的3瓣花。”这时,幼儿根据教师说出的花瓣数量,找到朋友抱在一起。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增加难度,根据数量提出不同要求,短头发1个、扎辫子2个。
融合儿歌的游戏情境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数的基本原则,理解数字的意义,游戏还可以反复开展,让幼儿在多次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内化计数的过程,提升计数的能力。
(二)围绕情境的有效提问 引导幼儿数概念的深度学习
皮亚杰认为学龄前儿童的思维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表现出和实物相关的逻辑思维。因此作为日常生活和学习游戏主导者的教师,要根据情境科学地设置提问,逐步引导幼儿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例如,在《大灰狼来了》游戏中,教师投放了不同特征的6种物品,每种3个,接着幼儿围坐成圆,扮演小兔子,教师则是大灰狼。幼儿一起念儿歌:小兔子小兔子睡着啦,幼儿假装睡觉。大灰狼大灰狼进来了,拿走一些物品后,小兔子醒来啦,睁开眼睛看看,什么东西不见了?数一数大灰狼拿走了几样东西?(藏起来的东西数量从少到多,慢慢增加。)
教师围绕生活和游戏情境的提问能准确地帮助幼儿指向所要理解的数概念,并引发幼儿的数学思维。
又如,《草地上有几只脚》提醒幼儿不要忘记数到了几。教师提问:比5只脚多一点,可能是几只脚?还可能是几只脚?
教师选择了幼儿喜欢的绘本故事情境,将故事画面、动物角色与数概念学习相结合。对于不同动物脚的不同数量需要仔细观察与探究,利用这个问题带动幼儿的数数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参与的兴趣度,同时建构起了幼儿参与谈论与分享的数概念经验。教师通过运用数学语言的有效提问“可能是几只脚?还可能是几只脚?”启发幼儿的进一步思考。
(三)融入情境的多元表达 助推幼儿数概念的深度学习
数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过程中,不仅要感知数量关系,还涉及数字符号与数量关系的理解。幼儿真正理解数的含义,就会知道数字可以用来表征任何数量的集合,而不仅仅停留在局部的画几个圈、拿几颗糖来表示数字的含义。教师在让幼儿感知数量时除了使用一些实物、点卡、图片、数字外,还可以让幼儿利用自身进行表征。例如,根据教师的敲铃声,幼儿使用声音或动作进行感知数概念,敲几下铃、拍几下手、跺几次脚、眨几次眼;拍两下手表示餐点时拿两块饼干,等等。
另外,幼儿在活动中的表达与交流,能刺激其思考能力的提升。数学活动不应成为哑巴活动。教师应充分提供给幼儿这样的机会,谈论他们的想法和思考的过程。
例如:在大班《造房子》活动中,教师出示房子的设计图,让幼儿观察和点数后提问:房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用了哪些材料来建造?各有多少?
教师多次邀请幼儿来数一数、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并对幼儿的计数方式进行评价。教师对幼儿思维的关注,就可以发现不同幼儿使用的不同计数方法,教师通过关键性提问帮助幼儿梳理数数的原则,提供不同的策略,促使幼儿通过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计数能力,从而促进数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幼儿数概念的深度学习需要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它伴随在幼儿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各类生活情境,让幼儿能够对生活中的一些和数学相关的现象产生兴趣,运用多种策略帮助幼儿构建数概念,引导幼儿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