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初中的时候,英语老师时常给我们讲“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把后面的四个大字掛在黑板上方的墙上。那时候这位老师看重我,故我的英语是各科当中学得最好的。
后来读高中,除了英语好,我对生物学也非常感兴趣,尽管那时候生物还不是高考课目,但是在我们学校开展的全校生物学竞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1998年参加高考,我仅考了一个一般的本科院校。
我哥哥的意思是让我复读考个重点大学,本来就是理科生,数理化也好,被录取的大学和专业文科生都能上,理科生读就太亏。而我父亲说:“我年纪大了,你好歹是个本科,不仅是我们祖上第一个大学生,也是我们祖传的专业,读出来子承父业,多好的事情啊。”
当时幼稚而又懵懂的我,听了父亲的话。后来,我长这么大最为后悔的事情便在于此。
读大学的前几年我浑浑噩噩、滥竽充数,大多数时间在睡懒觉和自卑中度过,不仅成绩倒数,而且连挂2门必修课(一门是组织学与胚胎学,一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到了大四,我想改变自己,因为这个学校毕业的本科生就业去向最好的是县中医院(还得走后门)或者乡镇卫生院,我父亲就在我们乡镇开诊所,我读了一场大学,如果再回到我们乡镇卫生院工作,岂不是和不上学跟着我父亲干一样吗?
后来着手考研,考到了上海一所大学读研究生,这也是我第一次离开本省到外地。
读硕士的3年,我很勤奋且在思考将来人生规划的问题。到了研二的时候,我痛下决心考出去学我喜欢的专业。2005年有一篇文章影响了我,那便是关于韩国科学家Woo Suk Hwang(黄禹锡)培育克隆狗的报道,那时候我最为迷恋的便是Nucleartransfer(细胞核移植)技术,当时我的目标是将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接下来便是考博选导师。很自然的,许多大学实验室一听我本科和专业根本不要我,于是我选择了东北的一所医科大学。非常感激这个导师当时没有嫌弃我的出身,让我就读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博士(很巧的是该专业是我大学被挂掉的一门课)。读博3年,是我最为刻苦和勤奋的时期。最吃苦的时候,睡在实验室,凌晨3点钟起来做实验,白天照样工作,持续到晚上9点以后睡觉。有时候能连续1周时间,那时候身体特棒,一点都不觉得累。
另外,我买了一台喷墨打印机,每天除了做实验还打印几十篇国际一流文献阅读。通过阅读大量关于Nuclear transfer的文献,我找出了一个新的思路,相关数据我整理写成一篇中文综述,发表在了中科院生化所主办的《细胞生物学杂志》上。虽是一篇中文综述,但我觉得是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思路新颖,能够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读博的时候,父亲对我的支持非常大,可能是觉得当初没有支持我复读考好的大学的缘故吧。那时候父亲额外补助3万元支持我去买国际公认的F1代小鼠做实验。就在那种情况下,用了不到3年时间,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论文,研究内容主要为第一次用脂肪来源细胞获得克隆胚胎。
博士毕业在即,我觉得自己的研究水平还需要提高,于是我选择了在中科院某所做博士后。做博士后的3年,不仅继续研究我博士期间的课题,也做了些拓展。
博士后出站,到上海交大当了3年的基层青教,老板对我的学术成长和帮助很大,在那里学到了许多,最主要的是科研思路的提升,最大收获是写出了我的第一篇英文Review(论文),这篇文章是在我阅读了300多篇国际一流文献的基础上构思出来的,按照这个Review的思路,我申请到了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在交大做完青教,我回到中科院做研究。一路走来,觉得尽管我出身不好,当初基础差,但是我一直都在学习和进取。古人云“勤能补拙”,虽然现在还没有成才,但是我的梦想还在继续。
我始终认为: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算出身好的人,读了名校后来不思进取,也会倒退,而对我们这些出身不好又想做科研的人,虽然不能像出身好的人那样成功来得迅速,但只要努力也会有所收获。如果破罐子破摔,那么肯定会越来越差,永远会被人嘲笑和轻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