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学路型”板书点亮课堂——对《植树的牧羊人》板书设计的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生代 热度: 23451
俞美芳 萧山区党湾镇初级中学 浙江杭州 311221

  随着课件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广泛推广使用,传统板书正在逐渐退出课堂,被人们所遗忘。其实,板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重要的手段,是“微型教案”,它体现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还能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拓展联想空间,充分发挥视觉的记忆功能,提高知识的概括能力。本文就着重对板书的设计形式进行思考,将其分为以下类型:主要体现课文行文思路的,称为“文路型”板书;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称为“教路型”板书;体现学生学习思路的,称为“学路型”板书。

  今年4 月,我校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开展了以“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课例研究。研究的内容之一是七年级上册第13 课《植树的牧羊人》,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通过一课多磨,同课异构等形式,让教师们感受不同课堂呈现,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让教师们逐步触及阅读教学的真谛,并且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应该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一个步骤。尤其是“教路型”板书向“学路型”板书的变化更体出这一现代教育思想。

一、描述:三种板书的差别

《植树的牧羊人》的三次研究课,随着教师不断改变课堂的教学设计。板书也随之呈现三种不同的形态。根据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分别界定为文路型板书、教路型板书、学路型板书。

  【第一次研究课:教路型板书】

  板书静态描述: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荒地 绿洲

  (对比)

  老人的品质:执着 乐观

  板书动态描述:

  一、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板书:“荒地”“绿洲”“对比”

  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4.“老人种树所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5.“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作者这样写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老人的品质:执着 乐观”

  板书印象综述: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精心的预设了板书的内容、时机,也就是说,黑板上显示的每一个文字,都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结果。从板书中能够清晰地呈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因此,被定性为:教路型板书。

  【第二次研究课:文路型板书】

  板书静态描述: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见面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被弃置的村庄

  再见牧羊人,绵延的森林

  最后一次相见,充满活力的田野

  板书动态描述:

  课文的预习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着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芜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所以这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平凡人创造世界的故事。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创造这个世界的呢?

  

  见面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

  板书填空:“被弃置的村庄 ”“绵延的森林 ”“充满活力的田野”

  板书印象综述:

  作为研究课的第二轮跟进课,这样的板书让大家很意外:板书呈现了三次与牧羊人见面时高原的情况,从“被废弃的村庄”到“绵延的森林”再到“充满活力的田野”,清晰地展示了牧羊人一步一步创造世界的过程,这也是本文作者让乔诺的行文思路,这明显是体现“文路型”的板书。

二、分析:三种板书背后的教育思想

同一篇课文,三堂不同的教学设计,三宗不同的板书。听课老师都认为在第三堂课上,学生才真正地动起来了,在课堂学习中充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思维能力,学习的过程也得到充分舒展。同时,板书的差异也让大家颇为惊讶。在看到这些表面上的变化的同时,我们可以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厘清变化背后的理念,凸显出“学路型”板书的特征,以助于我们运用。

  板书理念的三转变

  板书是教师的“微型教案”,而从“学路型”板书的界定上看,这一宗板书同样也可视为学生的“学案”。由此可见,板书不仅仅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的呈现,也可以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思路的记录。而后者,更能够清晰地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率。

  1. 从“关注结果”到“重视过程”

  虽然我们认为板书的意义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尤其是在公开课等场合,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板书的整体性、精美度,而不是实际效用。而“学路型”板书不是毫无意义的“花瓶”,它能清晰地展现出学生的思考学习的过程,帮助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从“知识呈现”到“思维训练”

  三次课堂,三宗不同的板书,变化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更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仔细回看三次板书的变化,教师的课堂的教学目标合教学重点从“知识呈现”转向了“思维训练”。

  3.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主体”

  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使得学生掌握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受益者。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真正“活”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综上,“学路型”板书的特征就比较明显了:课堂动态生成,训练学生思维;贯穿课堂教学,体现师生合作;凸显方法指导,提高教学效率。板书。其实是课堂教学设计另辟蹊径的一个切入口。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教学策略并没有明确的优劣之分,只有能否恰当地运用。所以在恰当的教学设计以及恰当的文本之下,活用“学路型”板书,方能如虎添翼。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