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树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与饮茶的国家,茶文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理念逐渐形成,茶叶消费量持续上升。一些主要的产茶地区开始进行茶叶的大规模产业化种植。但随之而来的是因范围大而无法有效的全面管控带来的安全问题,对茶叶的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在茶叶种植环节,需要高度重视绿色环保的理念,要采取绿色安全的防治措施,治地治水,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科学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技术,从而全面提升我国茶叶的质量,保障茶叶安全。
1 茶叶种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
茶叶种植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有很多,笔者通过对国内相关茶叶种植研究文献的调研,并实地走访四川省内的4个茶叶种植基地,总结归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因农药使用的不科学造成的农药残留问题;二是因茶叶产地环境不适宜、污染和施肥不合理造成的重金属超标和氟含量超标问题;三是因茶叶采摘标准不当造成的氟含量超标问题。1.1 农药使用不合理问题
在茶叶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是难以避免的,经常会给茶叶种植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虫害中茶小绿叶蝉、尺蠖、黑刺粉虱、叶蝉类害虫、茶蚜、象甲类害虫等较为常见,病害一般是茶饼病、茶赤星病、碳疽病等较为常见,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病虫害,将大大减少茶叶的产量甚至导致绝收,让茶叶种植者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损失,茶叶种植者主要利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但是有些茶叶种植者对农药的具有使用方法以及残留标准并不十分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科学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因此很容易出现滥用农药的现象,造成茶叶中农药残留超出合理范围,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表1为国家对农药残留限量指标(GB2763-2016,2017年6月18日实施)。
表1 农药残留限量指标
其中六六六,甲胺磷,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残留量十分大的农药已被禁止使用,但是部分茶叶种植者仍然会私自使用。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局公布第36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查信息,显示在21批次茶叶中有三批次草甘膦超标,且超标50%-70%。可见农药残留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并且需要尽快加大力度解决的问题。
1.2 产地环境不适宜、污染和施肥不合理问题
茶叶产地环境和施肥不合理是茶叶重金属超标和氟含量超标的重要原因。重金属主要是指茶叶中的铅和稀土。过量摄入铅后血色素降低,影响氧气的传道输送,人体发育明显受阻,铅对儿童的影响尤为明显。稀土元素是镧系元素极其密切相关的钪和钇共17种元素。稀土对生物体应激性效应表现为低剂量时有促进作用,高剂量有抑制作用。适量摄入稀土元素有益于健康,但摄食过量会损害大脑功能,加重肝肾负担,损害免疫功能,影响女性生殖功能,损害心脏功能及引发多种急性,中毒现象等。茶树是典型的聚氟植物,随茶叶成熟度提高,茶叶氟含量显著增加,氟对人有双重性,过量会中毒。[3]茶叶产地的环境,包括土壤、水源、空气等,重金属和砷在自然条件下具有非均匀性分布的特点,如果茶叶产地的土壤中重金属和砷超标,就可能造成茶叶中的重金属和砷超标;[4]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茶园周围环境的水源和空气质量变得越来越差,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都造成水源和空气中重金属含量的大大增加,甚至使土壤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另外,有部分地区因环境的恶化导致空气的酸碱性发生变化,pH值不断降低,为提升 pH 值,就采用了白云石粉等添加剂,从而给茶园带来了二次化学污染。
为提高茶叶产量,茶园需要定期施加肥料,但是一些肥料特别是有机类肥料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长期使用破坏土壤构造,使土壤金属含量过高,进而影响到茶叶的含重金属量;一些磷肥中含有过高的氟,长期大量施用磷肥会导致茶叶中的氟元素严重超标;施洒稀土类叶面肥经会导致茶叶里的稀土含量严重超标,严重影响到茶叶的质量安全。
1.3 茶叶采摘标准不当问题
茶叶在不同的生长期中其重金属含量和氟的含量有所不同,作为一种聚氟植物,尤其是氟的含量最为明显,一般成熟叶片比嫩叶的氟含量高出 5~8 倍,所以茶叶成熟度越高,其氟含量相对越高。如果在茶叶采摘过程中没有设定严格规范的采摘标准,就很可能导致茶叶中的氟含量超标。2 茶叶种植过程中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如上所述,造成茶叶种植过程中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客观原因主要是指茶叶产地的环境造成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也即是土壤、水源、空气等,不管是天然的土壤重金属和砷的含量问题,还是工业废水废气的污染、汽车尾气的污染,都不是茶叶种植者所能控制的。
主观原因主要是指茶叶种植者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所做的各种行为导致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也即是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不合理的采摘等。众所周知,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茶叶产量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尤其在一些病虫害频发的地区,不使用农药可能造成茶叶大规模的减产甚至绝收。茹敬贤早在2008年对茶叶种植者施肥行为进行分析就发现,茶树种植时间和茶叶种植者家庭总收入对茶叶种植者施肥量呈正向相关关系,[5]笔者在对茶叶种植者的实地走访调研中,了解到一个位于雅安的茶叶种植基地,坚持不用农药化肥,产量不及其他茶园的一半。
3. 解决茶叶种植质量安全问题的方法及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即是金山银山,绿色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茶叶作为一种饮品,一旦出现任何质量问题,都会对引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茶叶种植更应该积极响应和贯彻国家和政府关于绿色发展的要求,坚持绿色环保理念。相应地,解决茶叶种植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3.1 在宏观层面加强对茶叶产地的环境监控和茶园规划
茶叶产地的环境是茶叶种植的先天决定条件,起着最为基础的作用,政府、茶叶种植者、社会媒体、公众需要紧密的合作,对茶叶产地的环境问题进行全面观察、严密监控。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多方合作进行及时调查、马上处理,同时发动公众和媒体进行有效的监督。在绿色环保理念下,茶叶生产的第一要务就是建设绿色环保的茶园种植基地。不同地区的水土状态和气候环境不同,适宜生长的茶树品种也不尽相同,因此茶园规划时应当规划好茶树品种, 努力营造茶树与气候、水土相适应的生态系统。
3.2 加强对茶叶种植者的教育培训
茶叶种植者作为茶叶种植过程的主要决策者,其农药化肥的施用行为将直接影响到茶叶的产量、质量。颜璐、郑龙章等人的调查分析显示,茶叶种植者受教育程度和农技培训参与程度对施肥量影响较大,对农药用药量也会产生显著影响,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可以提高茶叶种植者对病虫害的认识和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6] [7]因此,应加大对茶叶种植者的茶叶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提高其安全用肥用药的知识和技能,使其掌握更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和病虫害防治方法。另外,还需要通过有组织的教育培训加强茶叶种植者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认识到,避免污染需要从水源、土壤、空气开始,从自身做起保护水源、土壤和空气;认识到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会造成土壤板结,虽然能短期提高茶叶产量,但长期会造成生产力低下的恶性循环,不能只片面追求眼前利益。3.3 明确茶叶种植过程中的具体绿色方案和方法
虫害及杂草问题是所有农业生产中都无法避免的问题,明确茶叶种植过程中的具体绿色方案和方法,才能真正达到种植出健康的有机茶叶的目的。对于具体绿色方案,首先应该认识到,杂草使用除草剂,虫害则用杀虫剂,这些化学产品的大规模使用让茶叶污染越来越严重。其实万物始于自然,有共生,有竞争。不妨设想一下,我们不再去管那所谓杂草,让其生长在茶树的间距之间,杂草本就比茶树柔软,虫类或许便会去啃食那杂草,那么茶树受袭可能性则减小。经过实验,的确可以达到此功能。茶叶种植者会担心杂草与茶树的营养竞争,但万物本就是适者生存,适当的竞争反而可能会提高其品质,让茶树更加强壮。到采茶时节,为方便采茶,我们可用除草机器降间距间的杂草夷平,但并不处理,让其成为下一季的茶的肥料,且杂草根未破坏,那么下一季依旧会形成良好的少虫害的竞争环境。因为有了倒下的杂草为肥,那么我们便可不用大量肥料,仅使用农家肥便可,这样也达到环保的目的。既保留并可提高茶叶品质,还保护了原始土壤,使其更为肥沃,让自然平衡延续下去,只是稍加人工干预,便于采摘。
当然,完全的绿色环保需要一步步实现,在未完全实现的过程中,需要懂得一些相对较为可行又比较安全的方法。例如在防控茶叶病虫害方面的绿色防控措施,包括生物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病虫的天敌来有效防治病虫害,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对付害虫,通过了解害虫的习性和特点进行诱捕诱杀,化学防治措施包括采用无害的方式清除染了病害的茶枝、通过水肥管理提高茶树的抗逆性、采用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等。[8]
4 结语
茶叶从种植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需严格把控,才能保证品质,而茶叶种植是其中的基础,是第一道关口,面对目前茶叶种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还需要相关的从业人员和研究者从绿色环保的理念出发,认真分析其原因,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保证每个人都喝到健康、有机的茶叶,传承我国的千年茶道文化,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