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德育理念?德育理念研究必须首先阐明的核心问题,也是德育理念研究的基本逻辑起点。对此,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解读。戚万学认为,德育理念的本质“就是试图从最根本的、最核心的层面上,对道德教育中抽象的、观念或精神的维度作出的反思”。邓灿辉认为,德育理念的本质是“在特定德育实践中形成的对德育发展的指向性理性认识,是主体对未来德育发展或德育面貌的一种理想期望,是主体对德育‘应然状态’的判定及认可”。李霞认为,德育理念的本质是指“人们经过长期蕴蓄而形成的关于德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追求,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德育理念的本质探索不仅源自于自古以来的德育实践,它引领德育实践朝向正确的方向,调控德育实践的有效运行,使德育实践最终达到理想境界。
一、 先秦时期——中国德育思想的产生阶段
从夏朝到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早期德育思想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思想与当时较为分散的国家形式相一致,丰富多彩,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以儒家的仁爱道德教育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国从夏朝开始便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德育思想, 最早是从公元前11世纪, 西周初期著名政治思想家周公 ( 姬旦 ) 开始的。其德育思想的本质是他提出了最主要的治理国家的德育思想,如“ 以德配天”、“ 敬德保民”和“ 明德慎罚”, 以及“孝”、“友”、“恭”、“信”、“ 惠”等宗法道德规范。二、 汉唐时期 ——中国德育思想的发展阶段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前期阶段, 德育思想以及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的发展, 都历史地形成某些阶段性特征。秦朝“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颁挟书令”以至“焚书坑儒”, 不重视德化教育, 终于二世而亡。由于文化与政治上全面实行专制主义政策,因而在短短的时间里即归于彻底的失败。汉唐时期的德育思想有自己的特色,其德育的本质在发生着转变。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经学教育思想家企图改造先秦遗留下来的文化学术及德育思想,使之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董仲舒推阴阳之变, 究“ 天人之际” ,发“《春秋》之义”, 举“三纲”之道, 并综合名、法, 不废黄老, 给“孔子之术” 以新的理论形式和思 内容创立了一个以“ 三纲五常”为核心, 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为基础的新的儒学体系及德育本质的转变。
三、宋明时期 ——中国德育思想的成熟阶段
我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除了通过强化国家机器从政治上加强统治外, 急需建立一套能把宇宙观、认识论、 教育观、道德观等有机联系起来的新的理论德育形态。从唐中叶到明中叶, 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繁荣和鼎盛时期, 以“存天理 ,灭人欲”为根本目标的宋明理学的出现和发展 ,标志着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及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成熟。但是, 宋明理学禁 欲主义的出现 ,也同时预示着封建道德和道德教育思想的没落。德育的本质意义发生转变,使得教育主体不够明确,过于非“人性化”,一方面钳制着人们德育理念的更新与完善,另一方面限制了学者对德育理念及其本质的创新性的发展。理学比佛、 道、 玄 学思想更能直接为封建统治服务, 其理论极富哲理色彩, 比传统儒学更精巧思辨。这一特点在理学德育思想体系本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体现。四、明清之际——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衰落阶段
自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与此相适应,新旧道德思想激烈交锋,道德教育思想也较为混乱。社会期待着新的道德及道德教育思想的出现这一时期,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日益显现 当时产生了一些进 步思想家李蛰、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颜元等的封建社会“自我批判”意识。这是中国思想史“别开生面”的一页。在道德教育方面,顾炎武认为,要解决国家兴衰,社会治乱的问题,必须要从道德教育入手。他说: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这里的教化纪纲,就是他的道德教育的主张。通过比较德育本质历史发展的形态,新时期的德育教育有了长远的改进和发展。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一是由学校和教科书向社会大系统开放。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家校联系、社区联系网络;二是向新生活、向未来开放。使德育不断地挑战新问题,应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充满活力;三是由既定标准向个体生命开放。传统的德育范式从既定的标准出发,认为价值观“只有一种最好”或“只有一种正确”,排斥其他一切存在样式。而开放式德育范式则主张价值观是多元的,生命的存在样式是多样的,承认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