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上,无论店铺楼盘,还是酒吧咖啡屋,牌匾上很难再看到如老北京琉璃厂或前门大街上那些典雅古朴的名字。不是崇洋,就是趋俗,甚至媚富。如此三要素是支撑如今花哨名字时代的三角架。
北京朝阳区就有一处叫“财满地”,如此土老财一样的名字竟然出现在号称“CBD”的附近,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和它不远的长安街、神路街、雅宝路、芳草地、秀水河这样我们先人所起的古色古香的地名相比,仿佛倒退了几个朝代。
名字的问题,从来都是有时代的投影和人心的折射的。只要想一想在“文化大革命”之中,连父母给我们起的名字,都能够一夜怒放千花树一般,在瞬间重新起成诸如卫红、卫东、卫兵、卫彪之类一批时髦的名字,也就理解了那个年代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记。
禁不住想起我们的前辈店家所取的名字,仅举号称北京三老大药铺的名字为例:同仁堂同仁之名取自《易经》,意为无论亲疏远近一视同仁,讲究一个济世的医德;鹤年堂取《淮南子》中“鶴寿千年,以极其游”之句,祈福之意境高远;千芝堂取“世有千芝,天下共登仁寿”之句,来自千芝堂留存下老药目中的话,一样道出了对生命与道德的尊崇。其古风悠悠,文化与道义同在,经时间风雨淘洗而常新,魅力至今依然健在。
对比我们的先人,真的要很惭愧才是,取名之事虽然不大,我们却是越走越倒退。说到底,还是文化的底蕴不够,还是对比西方我们总是有去不掉的自惭形秽的弱国心态在作祟。我们越来越重视发财赚钱,却不知道缺少我们自己文化作根基的财富之路是很难走远的。于是,我们为了眼前的利益,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便容易像镀一层耀眼却极易磕碰掉的漆皮一样,起一些花哨的名字,如同二八月乱穿衣,乱了自己的方寸。
摘自《中国质量万里行》2008年第5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