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惊人诗作

时间:2023/11/9 作者: 贵阳文史 热度: 18657
赵平

  小学四年级,天打五雷轰的某一天,登上一座叫做“沙山”的小山,在山洞里躲雨的我,突然在电闪雷鸣中感应到了自己拥有成为诗人的那种天赋。

  为了证实这一点,我立即开始写诗。有几首“诗”收入作品集《日语文学作品听读与赏析》中。它们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还是托“洋虫”这篇作品的情节需要的福。摘几段聊博一粲:

  米虫抱米粒

  摔向含羞草

  草儿合上叶

  米虫没处跑

  触须满载简短的语言

  触碰转达遥远的思念

  洋虫吃掉桔梗花

  我挨板子噼里啪

  老师敲教鞭教歌

  洋虫撅屁股弹弦

  黑云压楼楼欲摧

  虫失吾家何处归

  获取多大相逢喜悦

  感受多深别离伤痛

  天平放置两份情感

  何人能识孰轻孰重

  八鸽崖风载来沉甸甸的秋色

  化作佳酿灌入桔梗草的花盅

  花盅不堪承受冬日前的馈赠

  一声叹息凋落在荒瘠的土中

  友谊难敌健秋

  乌油油的长发

  情牵德松之心

  寻衅跟我打架

  死的悲哀孵化出生的欢喜

  如脱离母体的水汽

  化作云霞,点缀空旷的天际

  再粘贴下去,自己都得吐了。先打住,回到主题。

  后来我写诗的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少年到青年时代,陆陆续续写了不少倒牙的玩意儿,其中有几首被好友拿去投稿,居然登入贵州文联杂志《山花》的殿堂。不过我的诗歌之路也随之戛然截止。因为我发现“天赋”灵光闪现得越来越艰涩。很多时候,跟便秘颇为神似,不得不借助辞藻当开塞露,而辞藻开塞的“诗歌”,断难遥拜“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等平铺直述的后尘。

  说白了,靠辞藻去骗眼球的写作,委实憋屈。

  认清自己的平庸,也算成长的一大步。从此,我便跟“文学”绝缘,转而训练自己成为一名货真价实的外语工匠。才疏学浅、笨嘴拙舌的我,从英语开始,尝试了法语、德语、世界语,最后无可奈何花落去,零落到日语的某个角落里。再次染手“文学”,是而立之年到日本留学时的事儿了。重操旧业,并非来自对自己“天赋”重新发现重新认识,仅为机缘偶遇。功利的没有,苦涩的多多。随性涂鸦,一来二去,留下了些许文字,大多为日语,读者基本上是日本人,外加数名对日语感兴趣同时对俺感兴趣的同胞。

  只是我写的多为散文或小说,不敢沾惹诗歌。

  我始终认为,诗歌这玩意儿,绝对需要天赋。或许,正因为天赋如珍珠天成,万里挑一,便免不了滥竽充数,鱼目混杂。鱼目之所以能混珠,只怨普罗大众不少有眼无珠。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内行寥落数英,外行比肩继踵。喧嚣之所以能尘上,多拜普罗鼓噪。

  这些年看了不少鱼目混珠的诗歌,写作手法跟我少年时代悟出的道道如出一辙。虽说写鱼目诗歌如缺牙巴啃西瓜,道道多,但有个屡试不爽的终极道道,那就是:倘无天分扶持,就以辞藻炫目。拼死拼活,总能打拼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喧嚣效果。就辞藻渲染效果的机巧而论,俺可自诩为登堂入室的“内行”之一。故辞藻诗歌,多半瞒不住俺的法眼。只不过通常不去较真,一眼扫过,发出噗嗤一声冷笑之后,便忘之脑后,继续修改研究生们的学位论文。

  几天前,一位好友写了一篇游记让我修改。由于游记涉及到诗歌,没来由地勾引起了我的兴致,就死缠烂打地与这位朋友谈起了诗歌的写作,也順带提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博眼球秘笈。这秘笈说起来也简单,掌握熟练了,阿猫阿狗都可以荣升半个鱼目诗人。其中致命暗器,就是尽可能把“不搭”的词句凑在一起。譬如“漆黑”跟“灯光”或“烟火”搭配、“放飞”与“眼球”或“理想”搭配。“柔如海绵的纤纤秀手”,必然去抚摸“坚如钻石的钢铁之心”;“深宫里欲情飘升的乌发”,免不得挑逗“悬崖上冷漠坠落的太阳”,诸如此类,不一而同。当然,要做到恰到好处,还得经过时光的训练方能大彻大悟。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需留神的就是:别一个不小心,露出“硬凑”马脚。

  我少年时代曾写过这样的词句:

  苍穹

  俯瞰大地

  不经意间

  窥探到

  晶莹剔透的

  子宫里

  游荡着的

  那尾

  明晃晃的

  深海钢针鱼

  读过这首“诗”的人大多叫好不绝,迄今没人看出它其实是为了吸引眼球的生搬硬套。试想:“子宫”哪儿有“晶莹剔透”的?里面怎么会钻进去一条游荡的鱼儿?鱼儿又如何“明晃晃”来着?固然,鱼儿在阳光的照耀下,可能反射出“明晃晃”的光芒,但我之所以用“明晃晃”3个字,跟阳光八竿子打不着,纯粹是从“晶莹剔透”顺过来的联想。如果是今天,我甚至会用“熠熠生辉”4个字来拽文。至于为什么用“子宫”而不用别的器官,要让弗洛伊德来分析的话,估计就得跟青春期性意识挂钩了。由此看来,俺从小就不像个省油的灯,潜意识下沉淀的,没准全是花里胡哨的垃圾邪念!

  不过,看官稍微仔细一点,就能发现歪诗的马脚。君不见,“钢针鱼”是湖塘里的鱼儿,山城贵阳的超市都有得卖,做酸汤鱼味道绝佳,不可能有机会迁徙到深海去。可见,哪怕生拉硬套,混珠好鱼目也该套得不留破绽。今天的我,将其修改如下:

  苍穹

  俯瞰大地

  不经意间

  窥探到

  晶莹剔透的

  脑海里

  游荡着的

  那尾

  熠熠生辉的

  深海鮟鱇鱼(或者:湖塘钢针鱼)

  怎么样?意境似乎不错,也还朗朗上口,可供芸芸众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吧。但究其根本,不外乎玩弄词藻的胡说八道。为了证明这种胡说八道有多容易粗制滥造,而且,有多容易迷惑普罗大众,我在与好友的歪诗谈论中豪言壮语:这水平的玩意儿,我一天就能胡诌个百十来首,不信,我一分钟诌一首给你看看?

  我实际上用了两分多钟才把“诗歌”写出来发过去。诗曰:

  山峦

  用裸露的肌肉

  编织成

  皮鞭

  抽在

  大地的脊梁骨上

  啪啪声如闪电

  撕裂了

  匆匆行路人的

  寂寞胸膛

  栗色惊炸

  如少女的眸子

  射穿

  亿万年的顽石

  就看那一束彩云的

  腰带

  蜿蜒曲折,纠缠在

  脑桥

  奇形怪状的神经束上

  ……

  我心坦荡!

  本来想写“蓝色惊炸”的,打字快了,成了“栗色惊炸”。也懒得改,就这么送了过去。

  接下来,恶作剧的恶魔从心灵壶嘴冉冉升起,怂恿我把这首“诗”发到了微信群中征询大众读后感。虽没敢说是自己写的,然而还是不出所料地得到了不少“好诗歌”的赞叹。有人评价“诗人的心绪和常人不一样,如果正常了,就写不出好诗啦”;有人拥赞“文字精美,口舌生香”。甚至有位老师痛心疾首地感叹道:“好多年没看见这样的好诗篇了!”最可喜的是我的一位博导老友,他斩钉截铁入木三分:“特意要造成的新效果,也是一种尝试,好玩,可见语言表达的极限。”

  我的个去!

  随着一声感叹,我不禁心旌摇摇,开始幻想:等我退下来没有工作了,就重操旧业,当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歌工作者吧。

  没准,

  能诌出一本

  可买点儿

  阿堵

  填补

  羞涩阮囊的

  诗歌集。

  果如此,

  俺就大发

  了!

  至于众生,管他那么多!他们的钱夹子够厚的,掏出几文买点儿诗歌读出自己的良好感觉,无可不可,不必我等为之上心也。

  这么算计,是不是有点儿歹毒哇?善良如我者,也还是免不了几分担心的……

  (作者系贵州财经大学教授、博士)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