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一个已经听得发腻的名词。国人讨论无数,争议无数,然而,它仿佛远在天边又仿佛近在眼前。作为一名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教师,同时也是学龄儿童的家长,我似乎应该有点发言权。但是细想之下,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对素质教育这个词,怀有更多的居然是忐忑。为什么?
我想先从自己说起。我们的学生时代,信息技术远远不如现今发达,但从小学起我们就听到口号:科教兴国!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这口号喊了几十年,我们从被实施者成长为实施者,所谓素质,提高得怎样了?我们那时候没有名目繁多的补习班,特长班,也基本上不补课。作业不多,做完就和小伙伴们在家附近玩,滚铁环、躲猫猫(捉迷藏)、跳皮筋、打游击……没有手机,只有少数几家游戏机室,因为零花钱的限制,打得也不多。如果说素质教育是指全面发展,那么,我们的孩提时代教会了我们同伴友谊、快乐运动、冒险和探索精神,一点儿也不比国外的童子军差。
关于人的素质的基本理论,目前主要有五种观点:一是“要素说”,认为人的素质是由品德、智力、体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二是“构成说”,认为人的素质是由自然生理素质(先天遗传)、社会文化素质(后天习得)和心理素质(个性品格)构成;三是“发展说”,认为人的素质是由三个发展阶段形成,即由心智全面发展(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实践能力等)到身心全面发展(生理与心理素质的统一),再到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思想、能力、品格等);四是“能力说”,认为人的素质不是各因素静态的总和,而是动态性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素质的变化,并且认为素质是能力(事实上,能力只是素质的外在表现);五是“统一说”,认为人的素质是其构成要素的“质”与“量”的统一,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具有整体性、社会性与适应性。
总而言之,人的素质,指的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即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和。我们今天的时代超速发展,大多数父母把快节奏的生活转到了孩子身上,自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孩子分数高、外语强、特长多。很多家长都会说:“以后竞争太强,现在不学以后怎么办?”我个人认为,最可笑的就是“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如果你的孩子分数高,但高度近视,这本来就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意。看看现在孩子的近视率,看看孩子们体育课被占用了多少,看看现在孩子哪还有玩闹的时间?
在孩子的成长中,高分数、好成绩并不代表一切。事实上,一些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问题常常被我们忽略,它们才是孩子未来的保障。父母的目光不能只盯在暂时的成绩上,孩子要进行的是一场人生的、持久的接力赛,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只有解决了教育的关键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积蓄竞争力,打好持久战!
我周围很多父母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在孩子的成长中,高分数、好成绩并不代表一切。事实上,一些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问题常常被我们忽略,它们才是孩子未来的保障。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 ),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当下,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也就是培养孩子的情商。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素质教育对于“70后”家长来说,有几个关键问题一定都会考虑到,也会尽量落实到和孩子日常相处当中:一是如何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二是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三是要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教会孩子正视失败,才能够让孩子心智真正健全;四是教会孩子自我保护;五是要让孩子敢于梦想,善待孩子的兴趣;六要随时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技巧,不仅让孩子学会倾述也会学倾听;七是要教会孩子合理使用钱财,物质认知既然避免不了,那就从小做起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最后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慢慢理出这些,我们“70后”父母意识到的素质教育问题,其实也是我们自身再学习的过程。素质教育想得到还要努力做到,和孩子一起长大,和孩子一起全面接受素质教育,我们“70后”在路上!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教育科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