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村
□徐树建
林山从小跟随父母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异乡做生意,等他刚长大成人,父母却因积劳成疾先后去世,他成了无父无母的苦命人。
这天,林山收到一封信,一看信封落款是老家来的,他曾听父母无数次描述过故乡—筷子村。信是老家的一位远房叔叔写来的,叔叔说他因一条腿残疾终生未婚,现在已是风烛残年,除了林山这么一个侄儿,没有其他亲戚了,决定在他百年后将所有家产交由林山继承。叔叔说,他跑水上运输一辈子,积累的家产并不是个小数目,足以给林山娶妻生子,过上富足的生活。
好友陈得龙得知这个消息,设宴欢送林山回故乡,席间频频举杯敬酒,结果把林山灌醉。此时夜色已深,星月无光,陈得龙扶着林山来到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小树林内,林山嘴里嘟囔着:“得龙,你不知道,我小时候常听我爸妈讲,老家筷子村是个相当守旧传统的地方,老规矩多得不得了,也很有趣,我敢说外地人绝不会知道的,要不我讲给你听听……”
这时,陈得龙目露凶光,从怀中掏出早就准备好的铁锤,狠狠一锤砸在林山的脑袋上,他掏出林山的身份证,把铁锤远远地扔入河中……
第二天一大早,陈得龙坐上了去筷子村的火车,他将冒充林山去继承遗产。这个陈得龙曾因拦路抢劫坐过牢,最后在家乡实在混不下去才远走他乡。他想,筷子村的人从没见过林山,林山不会说一句家乡话,所以没有人会看出他是冒充的。
陈得龙手握从林山家里翻出的一把铜筷子,并把林山告诉他的有关父母的一切信息反复背诵下来。三天后,他来到筷子村。这是一座古老、沧桑、四面环水的大村落,只有大桥与外界相通。见来了陌生人,村里人用一种探询的眼光打量他,陈得龙礼貌地说:“我是林山,请问我叔叔家在哪儿?”
他说的是普通话,村里人一听激动极了,上前拉着他,操着生硬的普通话说:“你就是林家小子吗?你可回来啦,可怜我们再也看不到你爸妈了……你叔叔想你呀,你再迟一点儿回来怕就见不到他了。你叔叔家就在前面,河边的那艘大铁船就是,他在船上生活了一辈子,如今老了更是离不开啦。”
那是艘巨大的铁船,能值几十万,陈得龙心中暗喜:林山没有说谎,他叔叔果然挣下了一份家业,这趟没有白来。于是他从岸上跨上船,叫道:“叔叔,我回来啦,我是林山!”
话音刚落,舱后艄有人颤声叫了起来:“你……你是林山吗?”
陈得龙抬头一看,只见一个拄着拐杖的瘦老头出现在面前,一眼看去果然跟林山长得很像。陈得龙连忙上前一把拉住老头,呜咽着说:“叔叔……我是林山,我回来了,再也不走了。”
叔叔听后,浑身都颤抖起来了,又一眼看到陈得龙挂在脖子上的铜筷子,一下子老泪纵横,失声泣道:“山子,你就是我的山子,终于回来了……”
叔叔急不可耐地询问起来,问山子父母的情况,问他们是怎么死的,又问以前的事情,陈得龙回答得滴水不漏,即使偶尔有一两件事不知道,也被他以年代久远记不清遮掩过去,看得出叔叔的询问只是出自本能,并不是心存疑虑。
又聊了一会儿,叔叔说:“今天你刚回来,叔叔得给你接风,咱是水上人家,自然就在船上吃了,叔叔有钱,你不要担心花费。”
叔叔摆了一桌酒席,请了好多邻居作陪,大家在后舱团团盘腿坐下,一边说笑一边吃菜喝酒。正吃得高兴,大婶端上一盘子鳜鱼来,陈得龙大喜,这可是水珍,当即伸出筷子大吃起来。正吃得欢,忽觉气氛不对,停筷一看,大伙正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着自己,他心中一惊,连忙放下筷子。
陈得龙正感到惊讶,叔叔操着蹩脚的普通话开腔了:“山子,你会说家乡话吗?”
陈得龙说:“不会,我离家太久了,一句都不会,爸妈在外面时也说普通话……”
叔叔点点头,好像很满意这个回答,转过头朝几位邻居说了什么,他说的是家乡话,陈得龙哪里听得懂,然后那些邻居同样操家乡话谈了起来,越谈大伙的神色越奇怪。最终,叔叔再次操着普通话,说:“林山,你注意到自己的表现了吗?难道你爸妈没有教过你?”
叔叔又开腔了:“你竟然不会用筷子,一点儿也不懂我们筷子村的规矩。比如,长辈没拿筷子,你倒先拿了;你放下筷子,竟把筷子放在碗上,这叫‘搁筷子’,用船人家最怕搁浅,所以你又犯了大忌。还有,鱼是船上人家最尊贵的菜,所以吃鱼时第一筷子必须让最年长、最尊贵的人先动,你倒好,第一个吃那鳜鱼。最后,我问你,你知道脖子上挂的铜筷子有什么说道吗?”
陈得龙脸上的汗唰地就流下来了,支支吾吾地说:“是‘林山’两个字是不是?”
叔叔摇摇头,说:“不是,我告诉你,一只筷子上刻了个‘平’字,另一只刻了个‘静’字,是篆书,当年请一位教书先生刻的,用船人家最希望风平浪静。如果你是林山,肯定会知道的,因为你爸妈一定会告诉你的。现在,你告诉我,你到底是谁?我侄儿的铜筷子为什么会在你的手上?”
陈得龙知道大事不好,刚要动,叔叔用家乡话吆喝了一声,桌上其他人一下子扑上来死死按住了他,那边有人已掏出手机报了警。
听着警笛声由远及近,陈得龙不由得肝胆俱裂、魂飞魄散,想不到刚来一会儿就露了馅儿,这下全完了,警察只要一侦案,就会发现自己杀了林山,怪只怪这儿的规矩太可怕了,唉,当时为什么不听林山说完筷子村的规矩再动手呢?
(原载《绝妙小小说》2016年第3期 河南李雪霞荐)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