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凉山西昌三题

时间:2023/11/9 作者: 民族文学 热度: 17957
王谨

  苍凉的古城,吟唱着千年古歌;浩瀚的邛海,述说着今昔故事。

  如果说,成都被誉为“来了就不离开的城市”,那么地处凉山的西昌,可以说是“来了就产生情思的城市”。美丽的邛海让人生情,激情燃烧的火把让人亢奋。

  一、再现美颜的邛海

  7月的北京,空气里渗进过度的热能,让人燥热不堪;但23日中午,当多民族作家一行落地西昌机场,就明显感觉到这里与北京的温差。摄氏26度,让人感觉舒适。接机的市人大专门委员会的程开荣女士说,西昌海拔1500米,一般海拔1500到1700米是适合人类居住的。我想,地处北纬27至28度之间的西昌,冬暖夏凉,占尽了山、水、星、月之利,西昌所在的州叫凉山,其名大抵与气候凉爽有关。

  来西昌之前,我就对邛海早有所闻。主人也许早知我们的心思,特地安排《民族文学》杂志和多民族作家一行入住邛海之畔。第一天的活动日程,即在彝文作家翻译家培训班开班仪式之后,就是参观邛海湿地公园。

  邛海国家湿地公园距离西昌城区不足1公里,属于典型的城市湿地公园。它是以保护西昌城市饮用水源地和高原断陷湖泊湿地为目标、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为方向、凝练绿色发展为主题建设而成的,是湿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典范。

  在风景如画的邛海湿地公园游走,穿过绿荫如盖的蜿蜒小道,踏着被小草填隙的块块石板,欣赏那泛起涟漪的清洁湖面,注目那开着红花或黄花的莲花或水草花,我们被这里的景致震撼了。走在前面的《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连连用手机拍照。我拍摄技巧尽管不如同仁,但也经不住美景的诱惑,按下多次镜头。尽管这里的风景与我多次去过的杭州西湖或武汉东湖风景迥异,但有二者不可替代之美。我注意到,小道边,每隔一段,多立有一杆挑有两个页面的宣传照,仔细一瞧,原来是邛海今昔照。左边一幅显示了当年大量围海造田、填海造塘对湿地的人为破坏;右边一幅是经整治后的当今邛海湿地生态图。二者的强烈对比,让旅游者更感到恢复湿地生态环境利在当代,利在千秋。同行的西昌朋友指着照片对我们说,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大量围海造田、填海造塘、无序开发等人为破坏,邛海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水质一度富营养化。十年前,凉山州、西昌市两级党委、政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湿地保护是魂”的理念,进行邛海湿地抢救性保护工作顶层设计,实施邛海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这一工程,十年来先后投资51亿元,整体搬迁9000余户、3.5万人,修复湖滨带32公里,最大限度地恢复了湖泊湿地水域,逐步修復了自然生态系统,使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高原上的明珠,春天里的湿地”。我听完介绍,用“了不起”回应。

  “当年整治邛海湿地,搬迁村民,村民愿意走吗?”我问。“事先为村民建好了安置楼房,房子敞亮了,居住条件改善了,当然愿意。”一位随行的当地作家说。

  整治后的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成为西昌的城市名片,先后获得“中国最美养生栖居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四川省优秀科普基地”等殊荣。凡是来凉山的中外旅游者,必游邛海湿地公园。同从北京来的,多次在我面前表达身为西昌人而感自豪的《文艺报》明江女士,对我补充道:因为有邛海湿地这张名片,这些年西昌旅游业呈井喷式发展,每年接待游客从2009年的360万人次,发展到2018年的225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

  我们漫步在湿地公园,时见沿着湖边小道散步或坐在湖边小亭唱歌的市民,感受到他们享受生态邛海的惬意。

  二、栽种希望的安哈

  7月25日下午,多民族作家到西昌市唯一的彝族建制镇——安哈小镇采风。镇党委书记徐正祥、镇长莫色次嘎带我们来到该镇的长板桥村。据介绍,长板桥村是安哈彝族民俗风情特色村之一。辖区面积38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547户,2586人,人均耕地1.24亩,森林覆盖率达80%。2013年,该村入选为全国28个优美村庄规划试点村。2015年,建成彝族新寨。新寨的彝家饮食、娱乐,保持着传统的个性风格。

  我们进村环顾,三面是山,环境优美。前面田园里,玉米、瓜果等各种农产品,硕果累累。

  村文化广场上,5位身着彝族服装的老人,坐在凳子上聊天,见我们过来,乐呵呵地用彝语问候我们。尽管我们听不大懂,但从她们的面部表情上,可以看出她们对现今生活的满足。

  镇领导带我们参观一户叫莫色阿子女主人的家。这家有4口人,丈夫在城里做保安,有固定收入;女儿出嫁,小儿上小学,种田和家务主要由莫色阿子承担。她种田、编织工艺品,年收入2万元左右。她们一家感激国家,自发买了毛泽东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画像,虔诚地挂在大堂。侧面几间房,收拾得利索干净。我们出房间走到大院,发现室外一木架上,挂着已织好的5件擦尔瓦披毡。彝族擦尔瓦披毡,因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12日考察凉山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时,身披村民献的擦尔瓦,而名声大噪,成为来凉山游客的抢手货,村民编织擦尔瓦的也多起来。莫色阿子说,织一件擦尔瓦,羊毛原料成本大约56元,但手工编织得花一个月,一般卖价800元左右。同行作家连连感叹,人工付出与价格有点不符啊。我在一旁说:“如果电商发达了,需求再旺些,就不会是这个价。”大家笑着附和。

  走在像血脉连着各家各户的干净的水泥路面上,我和镇长聊起基层干部的辛劳和乡村改善基础设施话题。他说,工作在民族地区基层,数村主任、村民小组长最累,但补贴工资太少,希望政府重视这个问题。谈到村庄改造,他说,改路改水改厕,大大提升了民族地区民众的卫生环境和生活质量。村里修路、改水和建公厕,由政府投资,并按家庭人口补贴村民改建住房,鼓励自建厕所和淋浴房,改变了彝族老百姓过去多用旱厕,甚至到屋后山林随地大小便,以及长期不洗澡的习惯。改变了脏乱差,卫生环境好了,村民健康状况也出现质的变化。

  当晚,我们应邀在村里一户农家乐餐聚,饭桌上摆满了自产的彝族风味坨坨肉、荞麦饼、土鸡汤、蘑菇等,尽管不算奢华,但有特色。我们正喝着当地的土酒,互相祝福,忽然进来三个着装颇酷的彝族青年。原来,他们是走出凉山,现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以阿布为首的“彝人制造”四人组合乐队,来了三位,缺了一位。为活跃现场气氛,身着彝族服装的西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开莲主动替补,和他们一起,唱了四人组合保留歌曲《留客》。别具一格的彝歌旋律在大厅回荡,尽管没有乐队伴奏,但作家们和村民代表击掌相和,使原汁原味的彝家歌曲音符,给现场营造了快乐。

  在西昌,类似安哈的彝族风情旅游小镇有十多个。按照西昌市委市政府规划,2020年,以村庄作为主体,将推出“家在青山绿水间”项目,以乡音、乡土、乡情展示田园牧歌,栽种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让更多传统村落成为吸引游客的美丽村庄。

  三、点燃激情的火把

  火把节是我国传承至今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彝族,是我国崇拜火的民族。每到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为期三天,民众或高举火把游行,或举行篝火晚会,载歌载舞。

  西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沙玛沙军,对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历史娓娓道来。他说,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太阳历的第二个星回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四川省彝族火把节是第一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是中国十大民俗节日之一,列为四川省十大名节,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2010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项目”。

  说到彝族火把节,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明代著名诗人杨慎留下的绝句:“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天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据说这首诗,是他当年到云南保山任职路过西昌,借宿西昌泸山,巧遇西昌坝子过火把节。站在泸山遥望满山遍野的火把,诗人扬慎写下这脍炙人口的诗句。

  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在今天的山地社会,依然能够从种种民俗的考察中發现这个节日“祭火”的信仰观念与文化内核。火把节期间,凉山彝族同胞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服饰、赛马、摔跤、射箭等比赛,男女青年或点燃蒿秆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用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火把节,是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盛大节日。

  很幸运,多民族作家赶上了本届火把节。火把节的前一天,我们应邀参加了火把节序幕篇——西昌大箐火把音乐会。那晚,正下起小雨,不仅舞台上的演员冒雨劲歌劲舞,台下观众在雨中津津有味地欣赏,几乎没有因雨离席的。音乐会后,好客的大箐乡人民政府,又特地邀请我们一行,在诗歌小镇安哈新落成的《民族文学》西昌基层创意写作与大众阅读中心,与当地作家吃传统烧烤,欣赏月亮城的夜景。

  7月26日下午,凉山各乡镇民众早早从四面八方有序地汇聚火把节主会场。

  今年的火把节狂欢活动,在西昌市的洛古波乡、四合乡、大箐乡3个会场同时开启,各族民众尽情狂欢。三个会场狂欢夜的主题分别是“星落人间,火舞彝寨”“清凉夏日·邛池流星”“永不落幕的火把节”。

  当晚7:30,容纳近万人的主会场音乐响起,场面宏大的多章次节目,展示了彝族人民奋斗的历史与美好的今天。接着,第一堆篝火由州委书记林书成等州委领导、西昌市委书记陈峰等市委领导点燃,第二堆篝火由特邀来的湖北十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慧莉等友好城市的代表和特邀嘉宾点燃,随后第三堆篝火也点燃了。烈火熊熊,火焰尖几乎与月亮相接,围绕在三堆篝火旁跳舞的人们越来越多。受现场气氛的感染,能歌善舞的罗开莲主任早已加入跳舞的行列。陈开荣女士也按捺不住,拉上《民族文学》副主编陈亚军等几位来自北京的多民族作家,围着篝火尽情跳起来,感受着厚重的彝族文化之韵。

  沉浸在万人狂欢的氛围,我被深深地感染了,彝族不愧是一个崇拜火的的民族,有火的性格,火的激情。我的脑海里不时回味着以下几句诗的含义:“火是一道透明的晨光,火是一首传世的古歌,火是一种神话的讲述,火是一部迁徙的族谱。”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