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永远的军屯

时间:2023/11/9 作者: 民族文学 热度: 14024
王树理

  这是黄河岸边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村庄,如果说有点什么特殊的话,一是它是个有近两千口人的回民村子,清真寺高耸的顶脊上有着一弯闪着银光的月牙标识;二是军屯的名字一听就叫人联想到回族人被朝廷派到需要防守的战略要地,充当“上马能开弓,下马能屯田”的骨干力量的那段历史。军屯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和军队、和战争有了某种联系。或许,有人说这不过是望文生义的主观臆测。但是,我要告诉读者的是,军屯真的是与军队和战争有着某种联系。而且,是与一位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篇章的民族英雄和他的威武之师的联系,是与一位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高度赞扬的死难烈士的联系。

  暮春四月,正是谷雨桐花盛开的节令。接到马国超将军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要到山东省鄄城县军屯村寻访自己的父亲马本斋司令员和他所领导的回民支队在军屯村驻扎抗日的相关情况的电话时,作为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的委员,我责无旁贷地答应要全程陪同。

  上苍仿佛对于我们这次集回眸与祈祷于一身的活动早有把握,以一场少有的春雨,润泽着黄淮海平原的角角落落,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愉悦,还有某种难于言状的清新和通透,甚至让每个人都突然间捕捉到一种能够与田间的麦苗、风中的梨花、路边的小草相互对话的感觉。上了岁数的老人们似乎对这样的天象更加情有独钟,他们念道了多半辈子“春雨贵如油”的老俗话,每遇上一次,都觉得这是造物对人类的赐悯,是真主让他们健康长寿的一种提示。今天这个日子就更加让老人们提气。除了天降甘霖,还有一位海军航空兵的少将要来这里。

  老人们要为将军“讲古”。他们本来都到了“新事记不住,老事忘不了”的时候,回忆历史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尤其是回忆与马本斋在一起的日子,那更是充满着自豪感的津津乐道。他们坚信,自己的讲述会帮助后来人还原历史,他们要把那段岁月的记忆刻在年轻一代的心上。

  细雨像一位善解人意的姑娘,耐心地梳理着春天蓬勃的绿意,也让村头“欢迎将军到来”的大红标语显得更加光鲜。上了岁数的老人们,对于孩子们喜欢的诸如春节、端午节以及近年来突然冒出来的各种洋节等等,似乎并不感兴趣,但对于今天的这个话题,他们却显现出比儿童盼过年还高兴的情趣——那段岁月也曾是他们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他们也有过与英雄一起抗击日寇的光彩,真的是胡子里长满故事,肚子里装满细节。就为这,也得聊发一回少年狂,让将军看看,军屯的老少爷们个顶个都不瓤!张兆信阿訇拄着拐杖来了,张兆言老人礼完邦达来了,就连87岁高龄,当年给马本斋提壶烧水的张兆宝老人也来了。不大一会儿,村头就集合了十二三位83岁以上的老人。细雨霏霏里,虽然远处的大路上并没有障碍物,老人们还是一人一伞拥挤到一块,在怡人的细雨里打着眼罩,踮着脚跟,望啊望……像当年欢迎马司令和他的回民支队一样……

  女人的心思总是比男人细。老汉们在村头迎接将军的当口,当年那些给八路军烧锅做饭、纳鞋底的姐妹们,虽然都已耄耋蹒跚,却谁都不肯舍弃这个与将军一起追思抗战胜利的机会,她们合谋着,再做一顿当年马本斋在村子里养病时吃的饭,让将军尝尝。最让人亮眼的是,99岁的孙张氏老人提出,她要亲手给马司令的儿子烙几张白饼,理由是当年马本斋司令员就住在他们家,她曾亲手给他烙过饼。那个年代的一张油饼来得多么不易,东家一把面,西家二两油,张家一抱柴,李家半碗酱。孙张氏用自己的双手把军屯人的心意揉在了一起。她看到马本斋身体虚弱,就宰了自家的老母鸡给他熬了鸡汤,马司令知道后,愧疚得不得了,一边付鸡钱,一边说,把你家下蛋的母鸡宰了,就等于断了你的财路呀。我吃得下吗!孙张氏觉得,那段历史是一个心结,她的精心伺候虽然没能治好马司令的病,可是马司令归真之后,在后世天堂里没少跟真主说自己的好话,真主才让她快100岁了还身子骨这么硬朗,“行好不得好,早晚没不了”。赐悯我这么健康长寿的身体,就是让我多做善事、好事呀,今天我非得给马将军做顿饭吃。听着老人的这番话,人们都说,就让她烙吧,让她把当年的故事讲给后人,演示给后人,是对抗战胜利的最好纪念呢。

  将军来了。这位虽然已经75岁却依旧身板笔挺的燕赵壮士,面对曾经与自己的父亲并肩作战打击日寇的老哥哥老姐姐和所有的父老乡亲,再也控制不住情感的闸门,只见他缓缓举起右臂,以一个标准的军礼向雨中老人们送上了深深的谢意。将军是个文化人,他一生写了很多的诗文、小说、影视剧,凡是父亲战斗过的地方他几乎都去过,可就是没有听说过父亲在军屯的这段经历。要不是村上的父老乡亲每逢父亲的祭日都要到清真寺请阿訇开经祭奠的消息传到他的耳中,说不定要留下终生的遗憾呢。多么好的乡亲啊,多么执着的秉性,纵然父亲已经走了71年,你们还是如此深情怀念着他。你们和他不沾亲不带故,就是对侵略者的那份同仇敌忾,把原本就有的回回情结凝聚得更加无坚不摧了!人们回忆着,指点着,哪一片是1942年秋天,马本斋第一次率领回民支队露营夜宿的打麦场;哪一家是马司令召开秘密会议谋划攻打鬼子据点的“参谋部”;哪一处院落是他养病期间的老房东;哪一处地点是马司令帮着军屯村购买了18条步枪进行军事训练的“校场”……

  1941年7月,马本斋带领着回民支队在华北平原上用游击战对盘踞在河间一带的日寇实施严厉打击,弄得鬼子整天缩在据点里不敢露面,1941年8月27日,日本侵略军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企图逼降素有孝子之名的马本斋。鬼子以马母为诱饵,诱使马本斋率部来救,以乘机消灭回民支队的企图,一眼就被马母看穿。她义正辞严地拒绝敌人:“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军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妄想!”马母绝食7天,以身殉国,时年68岁。噩耗传来,回民支队指战员纷纷请战,要为马母报仇。马本斋沉痛地写下誓言:“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42年9月,回民支队奉命开赴鲁西北,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从此,回民支队作为第三军分区的主力部队,打据点,斗汉奸,广泛开展借粮斗争,担负起了保卫、巩固和发展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艰巨任务。由于八路军主力部队转战外地,日伪军趁机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抗日斗争形势十分严峻。马本斋选择威胁最大的日伪军,先后攻打了田寨、赵固、二十里铺等据点,又组织群众把两千多米的封锁沟全部填平,使南北抗日根据地连接起来。一天天刚拂晓,军屯村早起到清真寺做晨礼的人们突然发现,大街上横躺竖卧着一些来历不明的士兵,不由得惊呼起来。想不到被惊醒的军人们,一开口就给做晨礼的人们出“色俩目”。一听是回回人,军屯的老少爷们全都愣住了,当他们听明白是马本斋司令员率领的回民支队时,立马就以“是亲三分向”的热情,把战士们让进家里。从此,军屯成了回民支队的“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六次到此驻扎。军屯村也因了回民支队的驻防,从此有了自己的地方武装,有了跟着马司令打鬼子的支队战士。当回民支队胜利捷报传来的时候,军屯村的人们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到清真寺聚礼沾吉。只是,1944年2月7日,马本斋由于在长期的战争岁月里营养不良,积劳成疾,病逝于河南濮阳县小屯村的时候,军屯村的人知道得稍微晚了一点。他们是从党中央在延安为马本斋开追悼会,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周副主席分别为马本斋题词的新闻里知道这件事情的。为了弥补心上的缺憾,烈士归真40天的那个日子,军屯人以自己的特殊方式,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在清真寺里请阿訇诵经、献牲,人们全都含着热泪,用最吉祥的杜哇宜祈求真主保佑马司令在后世天堂里的吉祥安宁,提升他的品级。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可以看到当年在延安追悼马本斋烈士时,毛泽东写下的“马本斋同志不死!”朱德送了“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和周恩来写下的“民族英雄,吾党战士”的挽联,以标语的形式出现在军屯的大街上。

  如今,马司令的儿子回来了。这可不是一次简单的寻亲之旅,它是对70年民族兴衰史的盘点,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次生动演示,是告诫世人勿忘国耻的醒世钟。清真寺里,老人们一枝一蔓述说着当年马本斋在冀鲁豫一带英勇杀敌的故事,就像窗外的细雨一样,那么叫人心清眼明。当孙张氏老人用当年给马司令擀饼时的那根擀面杖挑着一张烙好的葱花羊油饼送到马国超跟前时,75岁的将军终于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老人问起将军的家庭情况,当听说将军有儿子,儿子也有儿子的时候,老人连声不断地说,好,好,咱中国人的江山,永远断不了血脉!

  是的,中国的江山,永远断不了血脉,我们有这么好的国家,这么好的军队,这么好的人民!将军感叹着,抒发着,他觉得军队与人民之间的那种无法形容的鱼水情谊,只能用军人对祖国的担当去报答——他把自己编剧、导演、并担任其中演员的一部马上公演的电影《回族儿女》的拷贝留给了军屯。

  他的心留在了军屯。

  责任编辑 哈 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