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义勇军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初期,以部分东北军旧部和爱国民众自发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活动地区几乎遍布于东北全境。辽西义勇军是最早兴起的义勇军之一。《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为这支抗日队伍而作。
——题记
趁着夜幕,趁着夜幕的黑色,
队伍在两山之间的谷底,悄悄行进……
地图上出现一个红色箭头——
指向钢屯镇!
歼灭古贺中佐的骑兵团,跟鬼子算这年冬季的总账。
辽西抗日义勇军像天兵天将,
又像一群苍鹰,静静地超低空翱翔。
落日的余晖依然在流血……
从锦州出发,在一座古庙集结。
老队长传达总部的命令。还有一首从上
海传来的歌曲——
《义勇军进行曲》!
为这一次不同寻常的出征壮行。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前进!前进进!”
这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
田汉在狱中写的歌词。
每一个字振奋着聂耳的每一根神经,
在那风雨之夜,曲谱与沉沉的雷鸣同时发声!
那是一首每个音符都是一发炮弹的歌曲,
为共和国播下一粒不会屈服的火种!
踏着积雪与雪下的落叶出发,
松鼠,上蹿下跳似乎受了悄悄地惊动……
小半个太阳已躲进山后,那些像鬼子哨
所似的树影,
慢慢地伸长伸长伸长——
长过了古贺中佐的记性。
已经跋涉了几座山峰。有人
在荆棘中倒下,睡着了,
做一个梦……
头上有日本人的飞机拉屎拉尿,
脚下有埋伏,有雷区,有陷阱,
死人的鞋子重新穿在活人的脚上,鞋底鞋帮绑着几道麻绳。
获悉古贺又一次杀人放火,几个村落
烧得一片焦灼……
一个六岁的男孩被丢进枯井,
遭遇轮奸的两个少女一起投了大凌河,
让两匹烈马挣断男青年的臂膀,
强迫一对夫妻对打嘴巴,给一群野兽取乐……
没有休整。
没有宿营。
随便啃个玉米面饼子,揣两个烤焦的土豆,
低哼着还不甚熟悉的歌曲……
穿林海,走小路,奔向钢屯,
给古贺搞一回“以鬼治鬼”的别动。
枪带换了麻绳,麻绳也断了,是战士脊背上的汗渍浸断的,是肩头磨断的,
一些没有火枪的新兵,背着锋利的大刀片,
拴着一尺长的红缨。红缨上染着斑斑血迹,
心头已筑起一座新的长城!
最严酷的日子降临了,西风凛冽,
落叶树摇落了最后的败叶。森林里的歌手
不忍同东北军一起逃离,一遍一遍唱那亡国的悲切。
没有人行商,
没有人狩猎……
死气沉沉的孤城伴着毫无生机的荒野。
曾经美丽富庶的辽西,再无处寻觅,
哪里还有
医巫间山的古松古刹?
哪里还有
大凌河两岸的高粱玉米?
“九·一八”,从那个屈辱的时刻,辽西处处裸露着贫血与饥饿,
山山水水、五谷六畜……统统被倭寇践踏掠夺!
谁愿意受人欺凌?
谁愿意当马做牛?
死亡已经沉重地窒息胸口,
如果抗争是生命的本能,义勇军是最早觉醒的一群民族精英!
醒来!起来!站出来!
生长五谷的土地不可以灌溉鲜血,
义勇军的血凝固了铸成钢铁
长白山医巫间山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节
用血和脚印书写
每一块石头每一条山泉每一棵树木
都是载入史册的
豪杰!俊杰!
走吧!走吧!
吃一个黑糊糊的烤土豆。
前方又传来了零星的枪声……
胃里有食,
心头有恨,
腿上有劲,
碰上鬼子,就拼个你死我活。
最便宜他们的,也要一命抵一命!
巡逻队像幽灵突现山口,
他们拥有最新式的武器,
他们有军犬,他们有汉奸带路,
他们在山腰和山巅设下几道埋伏。
可是,老天爷不保佑侵略者,
谁是敌人,大刀片已经红了眼睛!
短兵相接,
正义必胜,
一场恶战,
遍地血红……
月牙儿勾住红螺山上的塔松,
松树干上留下一排弹洞,
战士们揩干汗水,缠好绷带,
走过一片炮火烧焦的灌木丛。
又有几个牺牲的战友流着鲜血倒下,他们的枪
背在另外几个新兵的肩头。
通向前方的道路遥远而艰难,
战士们渴望某种意想不到的奇迹:
譬如松树上结出玉米土豆;漫天飞飘的雪片竟是温暖的棉花,endprint
那些倒下再没有站起来的弟兄,
胜利到来时,也能同活着的人一起绽放出
幸福的笑容!
辽西在流血……
中国在流血……
义勇军夺过敌人手中的机关枪,把枪膛里的子弹
再还给敌人。
小鬼子每天要运回日本本土上百具尸体,
岛国有多少农田易为坟墓?
一夜风雪,像机关枪的子弹
打在狗皮帽子的前脸上。
一辆熄了火的鬼子的卡车,驾驶员的脑袋挪了窝。
可惜队伍里没有会开车的师傅,无可奈何!
十几个战士喊着:“一、二、三——”
把个庞然大物推下山坡……
从队伍前面传来口令:原地坐下,
稍事休整。
数数子弹带,还有多少子弹,
缴获的手雷,大家公平分用,
受伤的人,在伤口上涂些碘酒,
彼此报一次姓名,数数人头,有没有掉队的弟兄?
在一棵歪脖树下,
躺着两个被击毙的日本军官。
一个趴在雪里撅着屁股朝天,
另一个嘴上叼着香烟,“王八盒子”还挎在腰间,
义勇军收缴了鬼子武器,也没忘记搜索
其他战利品:
一块怀表,
八十六发子弹,
两包“花道”牌香烟……
“继续前进!”传来一个低低的声音。
坐下来比走路更感到寒冷。上了路,
又觉着两条腿愈发沉重。
休息过的地上留下了七八个烟蒂
还有两个喝空了的“老龙口”酒瓶……
只剩下一个烤焦的土豆了,一会儿就冻成冰蛋。
老队长用胸口把土豆焐暖,让给
受伤的新兵。
凭着老队长的经验:天放亮时,
将面临一场浴血奋战……
隐约地听见了战马嘶鸣,钢屯镇已在朦胧中时隐时现。
老队长在张作霖手下当过团副,
少帅还派他训练过侦察兵,
偷袭、“捉舌头”、夜战……全都是小菜一碟儿,
老队长有个绰号叫“刘无情”。
日本人听见这个名字胆战心惊:
胆小的鬼子尿过裤子,
古贺的副官也从坐骑上跌下马镫。
只有不抵抗的政府,没有不抵抗的民众。
有多少热血男儿揭竿而起!
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
他们倒下了,以一腔热血浇灌家乡的草木。
死不瞑目的眼睛,凝望未来,
老队长从死者手里接过旗帜,
中华民族不屈的秉性在义勇军手中传递……
冬日的医巫间山千树万树梨花灿灿,勾勒出
气壮山河的辽西画卷。
黑山、大虎山、北镇、义县……
歼灭古贺骑兵团的消息不胫而走,
各路抗日武装像雨后的高梁苗子,一拨儿一拨儿
钻出地面。
“歼灭古贺!”一声嘹亮的集结号!
各路人马仿佛同时听到召唤。
唤醒先辈遗传基因中的粗犷,召唤脉管里流淌的剽悍。
没有告诉母亲,没有吻别妻子,
却揣着那个代代相传的盛烈酒的陶罐。
没有谁规定集结的时辰,
义勇军的队伍,在黎明前赶到了钢屯。
十几路人马站领了东、南、西、北,
钢屯还在一片灰蒙蒙的梦中沉睡……
鬼子只看见了政府的软弱
没看见不屈服的人民的胆略智慧。
古贺的骑兵团被彻底包了饺子,连一只
老鼠也休想逃遁。
迫击炮弹像密集的冰雹,手雷的火光
映红了兵营与马棚。许多岗哨被捉了“舌头”,
骑兵团只听见枪声却不了解真情。
古贺提着裤子找不着裤带。此人并不像
传说的那么老成稳重。
骑兵团混乱得成了一锅粥,
翻译官让古贺骂个狗血淋头。
不可战胜的神话化作泡影。义勇军却成了民间传说的天降神兵!
一个个挺直的脊梁迎风傲雪,会武功的汉子
纵身跃上屋顶!
钻出一个,干掉一个,一个不漏,
又是“包饺子”,又是“关门打狗”!
有一队鬼子仿佛从地缝里钻了出来,
两挺歪把子机枪如虎似狼。装甲车给鬼
子壮胆,直冲横闯。
一个“仁丹鬍”哇哇叫,好似狼嗥……
义勇军没有重武器,没有大炮,没有掩体,也没有战壕,
默默地承受着流血,承受着死亡……
“刘无情”眼看战士一个个倒下去,
心在滴血,燃起复仇的火焰。
飞鸟中有雄鹰,
大海里有巨鲸,
深山丛林有猛虎,
被压迫被污辱的人群出英雄!
“刘无情”背起一包炸药。
在装甲车经过的前方埋下陷阱,
任鬼子皮靴踏过去,任摩托车轮子轧
过去,他不哼一声。
只看见一团火焰,只听见一声轰鸣,
装甲车的尸骨再没了踪影……
战友们听见了老队长大喊一声:
“别让古贺溜掉!”
这是他留下来的最后一句话。
山谷深处远远地传来回声:
——“别让古贺溜掉!”endprint
——“别让古贺溜掉!”
——“别让古贺溜掉!”……
仿佛四面八方的义勇军都在回应!
用什么语言来形容人们的愤怒?
用什么声势来表现这天的战斗?
铺天盖地的冰雹,席卷大地的飙风,
倾泻如瓢泼的骤雨,震惊高山大海的雷霆……
千万名壮士敲击天鼓地鼓,
凶神恶煞也胆战心惊。
在一座沉淀了阴暗的房屋角落,
古贺贫血的嘴唇不停颤抖,
为了掩饰内心的虚弱胆怯,为了不给天皇陛下丢丑,
他刮过胡子,挎上战刀,
想表现表现武士道的骄狂与困兽犹斗。
先是把翻译官推出门去试探,
房上的暗哨,有意放过了这只哈巴狗。
古贺误以为真的平安无事,便一股风
窜出门口。房顶上的战士们,
仇人相见,格外眼红。
五六支准星同时对准古贺的狗头,
没容他惨叫,没容他悲鸣
这家伙来不及呻吟一声,已经呜呼丧命。
战斗结束了,
人们这才意识到天在下雪,
一片美丽而冷冽的山野。
像犁花一样的雪……
像柳絮一样的雪……
似蒲公英带着绒毛的种子舞在风中……
山上的塔松为老队长披上孝衫,
洁白的灵魂表现了中国军人的忠诚!
不论是战死的或活着的,都不愧为民族英雄!
这仅仅是一次战斗的小结,以后还会有
无数次无数次刀光剑影。
这个胜仗,给人们一个深刻的信念:
黑暗的尽头,一定要诞生黎明!
《义勇军进行曲》铿锵的旋律,
鼓舞着抗日民众。一直萦绕在千万老兵的心头。
一个美丽的梦想,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九月三日——
在这个值得子孙们纪念的日子,怎能忘
记这支义勇军!
是他们向日寇开了第一枪,
是他们举起第一面不屈的旗帜!
也忘不了那首唤醒亿万儿女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歌曲……
无论是国家兴旺,还是民族危亡,
五十年、一百年、一千年……
在长长的时空隧道里,一支《义勇军进行曲》,将被子孙万代骄傲地传唱。
在每一个灾难或生死关头,
在最危险的时候,当强盗闯入边疆,
只要心中的长城不倒,
总会让中华民族变成一块铁!一块钢!
责任编辑 陈冲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