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夏天,继第10号台风“安比”在上海崇明登陆后,“云雀”“温比亚”又接踵在上海登陆。自1949年至去年,直接登陆上海的台风只有两个:1977年第8号台风,导致上海北部地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1989年第13号台风,导致上海6000多户居民住宅进水,市区积水路段超过40个,水深在0.3米左右……
从古至今,台风与上海的“交往”历史是怎样的?关于台风,上海人又有哪些特殊记忆呢?
从“颱”与“飓”说起
提及对台风的认识,可循的文字记载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颱”与“飓”是历史文献中对台风活动相对直接的记录。气象学家王鹏飞认为,中国最早的关于台风的文字记载是在大约1500年前的南朝刘宋时期(公元420-479年),沈怀远在《南越志》中记载:“熙安多飓风,飓者,四方之风也;一日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那时叫飓风,此后的1000多年里,台风的名称还有颱风、飓母风等。到了明末清初才把颱风与飓风分开,《辞海》记载清王士禛 《香祖笔记》:“飓常骤发,颱则有渐;飓或瞬发倏止,颱则连日夜或数日而止”,将颱风以外的大风称为飓风。1956年,颱风简化为台风。
到了现代,台风不仅有了明确的定义,同时还具有等级、编号和人性化的命名。風力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在不同海域有不同名称,在西北太平洋称为台风,在大西洋和东北太平洋称为飓风,在北印度洋称气旋性风暴。它们的名称虽然不同,却为同一灾害性天气系统。
我国古代有许多对台风现象以及灾害损失的记载。学者利用这些散落于历史文献中关于台风现象和灾害的记录,经过科学的甄选,对古代台风活动情况进行了有效的重建与研究。
而气象学界关于台风真正的观测研究历史不过百年。在1940年以前,一般气象学者多利用地面气象记录和零星的高空记录来研究台风问题,其中一部分则利用统计方法来处理。随着科技发展,各国对于台风的观测手段也在不断拓展,我国对台风的观测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如进行卫星探测、雷达探测、无人机探测等。近代台风与上海的“交往史”
根据徐家汇和龙华气象资料,清光绪元年(1875年)至1990年影响上海的台风共有300次,平均每年2.6次,最多一年7次,个别年份没有台风影响。其中,伴有10级以上大风的台风约占总次数的21%,伴有暴雨的台风约占24%。
在这一百多年中,影响上海的台风均出现在5-11月,其中以7、8、9-个月最多,占全年的83%~89%,又以8月为最多,占全年的36%~39%。
1990年至2013年,影响上海的台风有27个。影响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共有3个台风,1991年、1993年、1996年、2003年则没有台风影响。
上海的历史文献中,对于台风带来的灾害也多有记述:
清光绪七年(1881年)六月二十至二十一日(阳历7月15-16日)强台风袭沪,黄浦江中船只走锚、进水、沉溺无算,浮尸漂流。闰七月初三至初五(阳历8月27-29日)台风袭沪,大风暴雨海溢,马路行舟。黄浦江内及吴淞口船只沉伤甚多,捞尸不少,棺木卖空。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初三(阳历9月1日)台风暴雨,城市街巷尽淹,外滩水深及膝,沿海及长江口各沙洲圩塘尽毁,沿海民房尽毁,淹毙万余人。
1915年7月27日到28日强台风袭沪,极大风速达43.9米/秒,吹斜徐家汇天主堂尖顶重达400公斤之铁十字架,房屋坍塌,树木摧折,马路积水盈尺,农田受淹,通信中断,工商业停顿,英法租界行道树被吹倒达6000余株。黄浦江沉船300余艘,损坏船只千艘,浮尸200余具,损失严重……
在气象历史记录中,台风给上海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尤以1915年7月和1949年7月两次最为惨重。
解放后第一场台风大考验
1949年7月24日,上海解放不久,一场空前的灾难突然袭来一一是日晚9时至翌日凌晨4时,4906号台风正面袭击申城。狂风大作,骤雨倾盆,全市因灾死亡1613人,208.3万亩农田受淹,63208间房屋倒塌,经济损失10亿元人民币(旧币)以上。
这一天碰巧是星期天,不少市民举家出游,享受着悠闲的假日。午后天空逐渐阴沉下来,刮起了阵风。人们不知道,台风此时已穿越冲绳岛,以每小时26公里的速度从宁波方向朝杭州湾直扑而来。晚上8点,上海开始下雨,且越下越大。一个钟头后,台风在金山至浙江平湖间登陆,最大风速为39米/秒,风力12级。狂风裹挟着暴雨,肆无忌惮地在申城“逞凶”,徐家汇降水量达161.3毫米。这一天又正值天文大潮期,风、暴、潮三碰头使得台风威力更炽,海水倒灌继而引发市内河道大水漫溢。顷刻之间,除了个别地势较高的路段外,市中心沿黄浦江苏州河方圆15公里的区域尽成泽国,南京路永安公司附近水深及腰,跑马厅简直成了“小西湖”……
这是上海自1915年以来遭受的破坏性最大的一次风灾。灾情就是命令,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全市上下立即投入了一场抢险抗灾的战役之中。
7月25日,市政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拨款20亿元(旧币)用于救灾,并要求各区迅速组建难民救济委员会,利用学校、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安置难民,向受灾群众发放救济粮。
7月26日,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发布通令,命令所属各部队全力以赴,协助当地人民救灾,厉行节约,与人民群众共患难。同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团结起来,战胜风灾》的社论,号召上海全体党政军民团结一致,战胜天灾。
为了尽陕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受灾的企事业单位纷纷展开自救。从26日清晨6点开始,南京路各家商店的职工用水桶、脸盆、罐头甚至长筒雨靴来排除店堂里的积水,然后拖干地板,整理货架。到8点钟,一切准备就绪,开门营业。正泰橡胶厂底层大车间在风灾中内涝严重,20多座大型马达全遭水浸。风雨稍歇,数十名工人立即用橡胶和泥土在马达附近筑起小堤,舀干积水,并将马达拆卸下来,抬到二楼,由电工进行烘修。不出几日,大车间里又传出了马达的轰鸣声……
这次灾难让人们认识到防台防汛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为了统一指挥全市防汛工作,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建立市防汛总指挥部。此后,虽然上海几乎每年都会遭遇台风侵袭,但再也没有出现过如同1949年7月那般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是近来几次直面台风考验,全市上下思想高度重视,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有序,其间体现的反应能力、组织能力、动员能力,以及方法和流程等,都为今后应对极端天气留下了宝贵经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