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酒壮怂人胆”,早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曾提到一种叫“酒悖”的症状,即饮酒能使人肝胆气盛,无所畏惧。而近年國外一项研究显示,酒不光能壮怂人胆,还能让你在说外语时捋顺舌头,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
来点小酒,说话更溜
2017年10月发表在《精神药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显示,人们喝下低剂量的酒精饮品后,在外语口语上的表现的确更加流利,即使他们本人并不这样认为。
这项研究的对象是50名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学习的德国人,所有人都承认自己平时至少喝一点酒。为了能听懂用荷兰语讲授的课程,他们都在近期通过了—项初级语言能力测试,也就是说他们的荷兰语能力基本相当(都是菜鸟)。
在研究中,来自利物浦大学的心理学家克斯伯根(Inge Kersbergen)要求每位被试者与一名面试官用荷兰语进行五分钟的日常会话。在参与对话之前,他们随机地喝下水或者酒精饮料,其中的酒精含量根据被试者体重而不同。比如对于一名体重70公斤的成年男性,他需要喝下460mL酒精含量为5%的啤酒。
所有谈话录音由母语为荷兰语的考官评分,而考官也无从得知每位被试者是不是喝了酒。同时,被试者也会根据评分标准和自身表现打一个自评分。
结果显示,喝了酒的那部分人自信心并没有提高,他们的自评分跟没喝酒的那些人基本无差。但在评分考官看来,他们的确表现更优,主要体现在流利程度,尤其是发音准确度上,其他诸如语法、词汇和逻辑方面则与喝水组持平。
看来,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客观事实,而不是个别酒鬼借醉胡侃一番之后出于错觉的自吹自擂。
真是酒精在起作用吗?
上述研究使用的酒精剂量非常低,毕竟一瓶啤酒远远不能把人灌醉,对于大多数人,你根本没法分辨出他到底喝了还是没喝。但研究人员指出,更高的剂量也许会起到反作用,因为喝太多只会让人舌头麻痹、口齿不清,而且损害认知、注意力、控制力和短期记忆功能。
由于被试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喝的是水还是啤酒,所以很难说他们表现更佳到底是因为酒精的生理作用,还是出于一种心理暗示。
和酒精相关的安慰剂效应早己不算新鲜事,就拿2003年来自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的一项研究结论来说,当人们以为自己喝了伏特加但实际上没喝时,就会开始产生“微醺”的反应,比如更容易被误导性信息左右,以及对自己记忆的正确性表现得更为自信,好像他们真的喝了酒,开始有点神智不清、自我感觉飘飘然一样。
当然我们还想知道,酒精是不是只对初学荷兰语的德国人有效。不过至少还有一项其他研究支持这个结论:1972年的一篇论文显示,低剂量的酒精能改善美国人的泰国语发音。
虽然2017年的这项研究并没有考量被试者的精神或情绪状态,但论文共同作者、来自荷兰的维特曼(JessicaWerthmann)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跟酒精帮人们克服了拘谨、压抑和紧张情绪有关。如果是在社交场合,一点酒精还能提升自信、缓解社交焦虑。这项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大概在于,要想流利地说一门外语,除了勤学多练之外,提高胆量和放开自我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