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雞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尽管“鸡文化”与龙文化、虎文化相比似乎没那么高大上,但对古人生活的影响更直接。如鸡司晨,形成了千年不变的“鸡鸣而起”作息方式,追求进步会“闻鸡起舞”;鸡还是辟邪和吉祥的化身,古人过年时门上要贴“鸡画”使“魅丑类自然退伏”。而且,在古人眼里,鸡还被视为一种“德禽”,具有“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
“鸡”是怎么得名的?
在十二生肖中,对古人生活影响最大的动物非鸡莫属。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在没有现代钟、表一类计时工具的古代,公鸡在早晨打鸣这一习性,对生活在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对“公鸡司晨”,古代作品中多有描写。《诗经》中有一首郑国民歌《女日鸡鸣》,开头即说:“女日鸡鸣,士日昧旦……”大概意思是,妻子说鸡都打鸣了,赶紧起来吧,可躺在床上的丈夫说天还没亮呢,想多睡一会儿。可见,早在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不仅农人“鸡鸣而起,日出而作”,国君也是以“鸡鸣”为时间节点来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曾描写过齐国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先秦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就是这个原因。
古人还曾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一类书法作品即是以“鸡”励志。此事见于《晋书·祖逖传》,一次祖逖和好友刘琨“共被同寝”,半夜听到野外鸡叫声。半夜鸡叫确是烦人,但祖逖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便用脚踢醒他起来,舞剑健身,从此有了“闻鸡起舞”一说。
鸡这种家禽为什么得名“鸡”?就是因为有这种打鸣功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铉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呜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故称“雄鸡一唱天下白”。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需要注意的是,司晨是公鸡的事情,如果是母鸡打鸣,古人会迷信地认为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京房《易传》即称:“妇人颛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过年时门上为啥要贴“鸡画”?
《艺文类聚》云:“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鸡在古人眼里除了司晨,还能辟邪。古人认为,作祟的鬼怪怕雄鸡,只要一打鸣,鬼怪就吓走了。《山海经·中山经》中,便多次提及用鸡来辟邪的现象:“用一雄鸡,禳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曾记载,正月初一这天,“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在纸帖上画只鸡,贴在门上,并把苇索悬挂在鸡画上面,两边竖桃符,据说这样各种鬼怪都会害怕,进不了家门,以保佑家人平安,此即所谓:“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其实在秦汉时已有在门上贴老虎避邪的习俗,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画虎”条称:“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但到了南北朝时,鸡的地位己大大提高,人们便以鸡代虎了。有趣的是,在“帖画鸡户上”之前,民间还有在门上贴“酉”辟邪的现象。
古人认为鸡能辟邪,与“鸡崇拜”风俗有关。迷信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为主管日出的“天鸡”。唐《艺文类聚·鸟部中》“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以类感也。”鸡的呜叫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这种“火阳精物”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祗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
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据《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日重华。”所谓“重华”即双睛在目,每只眼里有两只眼球。《淮南子·修务训》进一步解释:“舜二瞳子,是谓重明。”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当然,鸡能辟邪只是一种寄托平安的迷信说法,但也从侧面说明了鸡文化对古人的影响确是深刻的。
“龙凤呈祥”里的“凤”是鸡吗?
《太平御览》曰:“凤凰鸣高冈,有翼不好飞。”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如在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鸡”谐音“吉”,古人认为鸡年就是“吉祥之年”。
从民俗学上来讲,鸡作为吉祥物,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凤”与“龙”一样,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
有学者认为,最早的风形象是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雕作品上的多足“双鸟”,双鸟间是一个象征太阳的圆圈,保守者释为“双鸟朝阳”。有学者则断定这是一种凤鸟,应称作“双凤朝阳”。这两只“凤鸟”很像鸡,或者说是鸡属鸟。“双鸡朝阳”是古人鸡崇拜和太阳崇拜观的综合反映,而从东汉画像石上发现的“日中三足乌”,则进一步证明“凤为鸡属”的可能性,那个三足乌极似一只擅鸣的雄鸡。“日中三足乌”的传说在秦汉时多有记载,《淮南子·精神训》里则称,“日中有跋乌,而月中有蟾蜍。”三足乌、跋乌是“太阳鸟”的不同说法,它实际上是“金鸡”。明杨慎《艺林伐山》中在谈到十二属相时即称:
“日中有金鸡,乃酉之属;月中有玉兔,乃卯之属。”在古人心目中,日月是相提并论的,既然月中是“卯兔”,那么日中对应的就应该是“酉鸡”。当然,太阳里是不可能有鸡、鸟等动物的,现代天文学家认为,这是太阳黑子暴发时,被古人观察到后继而神话成一种天象。
在古文献记载上,也有鳳即鸡的说法。《山海经·南山经》所记的丹穴之山上,“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日凤凰,首文日德,翼文日义,背文日礼,膺文日仁,腹文曰信。”这里的“凤凰”到底是不是鸡?仅从“其状如鸡”还不能肯定。
如果说《山海经》所记还有可疑之处,那《太平御览》所引汉李陵诗:“凤凰鸣高冈,有翼不好飞”,则证实了凤凰就是鸡的推论——能打鸣,有翅膀却不能飞,这不就是公鸡么!因为凤凰本来就是鸡,或者说是一种被神话了的鸡,所以才有了俗话说的“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其实,凤凰的别名就是稿鸡。《山海经·览冥训》中有这样的说法:“轶鹪鸡于姑馀。”东汉学者高诱就此作注称:“稿鸡,凤皇(凰)之别名。”《尔雅·释兽》则认为,“鸡三尺为稿。”北齐刘昼《刘子新论》的观点有所不同,他称“楚之凤凰,乃山鸡。”山鸡古称“雉”,雉是早期的凤凰形象。可见,传统的“龙风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鸡被古称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而“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都是凤凰所没有的哦!
“酉”为啥和“鸡”相关联?
2017年为农历“丁酉年”,即俗话说的“鸡年”。从“酉”与“鸡”的生肖关系来说,有很多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
在中国传统的纪年文化中,有一种叫“天干地支纪年法”,用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10个字,与地支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12个字,进行组合,以区别不同的年份。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可以形成60种不同的组合。这些组合全部轮完需要60年,民间俗称“一甲子”,亦称“一花甲”。
按照干支纪年,2017年便是“丁酉年”,系从1985年开始的本轮甲子中的第34个年头。
在于支纪年流行的同时,还有一种“十二地支纪年法”,简称“地支年”,亦即将地支中的12个字,有序地分配给12年。这是根据岁星的运转周期来定的,岁星又称“太岁”,是现代天文学中的“木星”,完成一个运转周期约需要12年,故古人称为“一太岁”。
这样算来,每一个干支年(一甲子)中,便有5组地支年(一太岁)。这么推算下来,2017年便处于从1985年开始的本轮甲子中的第3组地支年,系其中的第10个年头。
对于“酉”出现在十二地支中,有现代学者认为可能与星象有关。天文学家、后以“科幻作家”出名的郑文光先生生前曾提出:十二地支用字来源于古人观察月亮朔望周期时画的符号,每次新月出现时,将附近天区的星星连结为图,这图形就是十二地支用字的原始形状和起源。如阴历八月的新月出现在现代天文学上的“飞马座”,星象连起来便像一只樽(酒坛)状,与甲骨文中的“酉”字形很像;而十二月新月移至天狼星一带时,天区图形与“丑”很像。
另外,大概是为了便于记忆,古人找出12种他们最崇拜,与生活关系最密切、影响又最大的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来,与12地支相配,此即“生肖纪年法”:鼠年、牛年、虎年、兔年、龙年、蛇年、马年、羊年、猴年、鸡年、狗年、猪年。用生肖来纪年,又叫“生肖年”,这是一种“兽历”,根据兽历从古时一直延续下来的纪年排序,2017年便是“鸡年”。
鸡年是一种农(阴)历年,是“干支纪年法”大体系下的划分。干支纪年长达60年,里面有5个地支年(生肖年),这样,干支年里便有5个同样生肖的年份。但即使生肖相同,5个年份的天干与地支组合也是不同的。以鸡年来说,便有乙酉、丁酉、己酉、辛酉、癸酉之分。而且,哪怕是5个相同生肖的年份,也被古人赋予了不同的属性。
在十二地支中,为什么要用“酉”字与“鸡”相配呢?用“子”“寅”等其他的字就不行么?或者说将“酉”与老鼠、老虎相配难道就不可以么?对此,古人曾作出种种推想。
其实,这里又涉及“地支纪时”问题!古人在用地支纪年和纪月的同时,还将地支扩展到纪时领域。如将一太岁定为12年、一年定为12个月一样,古人将一日分成了12个时辰,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子时为第一个时辰,从子时开始,分别对应于现代24时制的时段,子时23-1时,丑时1-3时……酉时是其中第10个时段,为15时至17时。
在这12个时辰里,什么动物最活跃?古人观察,半夜子时是老鼠,遂有“子鼠”;丑时牛没睡觉,尚在反刍,有了“丑牛”……酉时啥情况?此时太阳将落,鸡忙于归窝,
《诗经·国风》中《君子于役》一诗说:“鸡栖于埘(shi,鸡窝),日之夕矣。”于是,酉与鸡配对成了“酉鸡”。此为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的观点,但显然有问题,比如“龙”是不存在的,怎么观察?因此又出现了宋洪翼《肠谷漫录》中的“趾爪奇偶说”、宋曾三异《因话录》中的“不足形说”、明郎瑛《七修类稿》中的“习性说”等多种观点,但均有难圆其说之处。其中的“趾爪奇偶说”认为,12生肖有阴阳之分,依趾爪奇偶(多少)来选,以平衡阴阳,奇阳偶阴,“鸡四爪”,被选中;“不足形说”则称,12种动物都有生理缺陷,需要“补”一下,“鸡无肺”(一说“鸡无肾”)故被选中。
现代有学者则从字形上推测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配对的成因。如“酉”与“鸡”,认为是古人取了“鸡”字头的冠,甲骨文的“鸡”字上部有点像“酉”,这一观点同样不能解释全部。
其实,干支用字和十二生肖起源之谜恰恰是一种有趣的民俗现象,也许搞清楚反倒无味了!(资料来源:《北京晚报》)


最新评论